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9日電 寬闊的道路兩旁綠蔭成排,精美的建築物下打扮入時的人們往來穿梭……沐浴在晨光中的阿拉山口市與記者想像中的模樣相距甚遠。這座傳説中“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的城市此時看來與“荒涼”二字很難搭上邊。
阿拉山口市街景。新華網 盛元攝
位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東北部的阿拉山口市成立於2012年,身處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居住著25個民族常住人口1.1萬人。從成立時間來看,這是一座太年輕的城市,以居民人數來看,這裡又實在是座太小的城市。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春風吹來,這裡正在悄然成為新疆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成為一片安居樂業、投資興業的新熱土。
邊境小城展露新姿態
“在這裡生活挺好的,工作環境好,下班之後業餘生活也很豐富,體育中心、游泳館、圖書館、電影院也都齊全。我很喜歡這裡。”2016年來到阿拉山口市一家旅遊公司工作的米志紅對記者説。
阿拉山口市規劃沙盤。新華網 盛元攝
阿拉山口市成立之後,高標準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各類專項規劃,科學確定城鎮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實施了城市道路改擴建、供水、供熱管網改造、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電力改造等一大批市政基礎設施。同時,阿拉山口市注重完善城市生活服務功能,建成了一批保障性住房,新建阿拉山口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友誼公園、游泳館等公共服務設施。在“美、潔、綠、亮”上下功夫,堅持建管並重,持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為市民創造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脆弱生態得到新改善
“你們也知道,這兒是個老風口,在過去,8級以上的大風天一年能有160天,現在少多了,一年不到一百天。”阿拉山口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翔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因為城市裏高大的建築多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綠化出了成效,樹都長起來了。”
市區內,綠樹隨處可見。新華網 盛元攝
阿拉山口年均降水量僅有11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4018毫米,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自口岸設立以來,當地始終想方設法改善局部生態環境,于2004年實施了阿拉山口供水與生態建設工程,年引水量達2411萬立方米。設市之後,阿拉山口市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于2017年啟動了精河-阿拉山口供水項目,建成後年輸水量可達5870萬立方米。多年來的綠化造林也顯露成效,目前阿拉山口市已有國家級公益林13.42萬畝,實施人工造林7077畝,綠化面積達1萬餘畝。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使阿拉山口大風天氣顯著減少,也為艾比湖水域面積的恢復作出了積極貢獻。這片蒼茫的戈壁灘上綠意已現。
開放前沿孕育新希望
“生活在這裡,坦率地説當然與生活在家鄉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客觀説,這裡也是不錯的。而且做事業嘛,前景才是最重要的。”來自陜西的阿拉山口愛菊秦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胡旭明説。
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一角。新華網 盛元攝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阿拉山口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曾經的交通末端變成了如今的開放前沿。隨著2014年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配套設施不斷完善,越來越多企業進駐於此。截至7月,綜合保稅區已擁有入駐企業465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落戶於此,謀劃新的發展方向。
企業看中了在這裡的發展前景,本就在阿拉山口生活的創業者也緊緊跟上了時代的潮流。春蓮賓館負責人尤秀蓮、江河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海燕……一個個與阿拉山口共同成長起來的普通人正在牢牢抓住機遇,把事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阿拉山口再也不是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涼模樣。在戈壁、在風口,一座充滿希望的新城正在崛起。(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