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並逐年上升,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
近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起草《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並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同時,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準連續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依法依規予以問責。
為何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只增不減?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近視率上升且呈低齡化趨勢
暑假裏,哪個地方孩子比較多?眼科醫院,至少是一個備選答案。
8月14日,在北京同仁醫院外科二區前的視力檢測處,排著十來個等待檢測視力的患者,其中九成是孩子。在該區的8個診室,唯獨專設的“兒童屈光專臺”門口人滿為患。一位醫生告訴記者:“兒童屈光專門診室一天要接待病患100多人,到了假期,根本忙不過來。”
在候診室裏,來自內蒙古的黃女士告訴記者,她發現讀一年級的孩子看電視時會往前湊,看遠處物體時會不由自主地瞇起眼睛,所以才到醫院檢查。“可一發現就晚了,近視200度加散光50度。”黃女士説,戴上眼鏡不到半年,孩子的眼鏡度數又上升了50度,達到300度,這讓她心急如焚。
“近視成因分為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由先天因素為主導致的高度近視,其患病率較為恒定。而後天環境因素中,生活方式特別是戶外活動不足、學業負擔過重等引起的近視越來越明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上海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任周行濤表示,當前我國青少年近視呈現低齡化特點,近視患病率仍在上升。
不斷升高的近視率讓人擔憂。2015年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李玲團隊發佈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顯示,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近視患病率均超過70%,視力不良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在青少年群體中多發的近視正呈低齡化和上升趨勢。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學生視力不良低齡化趨勢明顯,小學生近視10年翻一倍。
學業壓力、電子産品是罪魁禍首
中小學生群體中近視率不斷升高的問題,並非近年才出現的,而課內外負擔過重一直被當作近視發生的重要原因。
近日發佈的《中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戶外鍛鍊不達標、學習負擔過重以及睡眠不足等現象依舊普遍存在於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且隨著年級越高,這種現象越嚴重。
“表面上,大多數家長表示孩子的視力和學習成績一樣重要,但是實際中,他們更傾向於犧牲孩子的部分視力去換取成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公共衛生副主任醫師、防治科副科長何鮮桂説。
記者發現,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等減負措施,被寫入了《徵求意見稿》。
在同仁醫院,一位來自山西大同的家長告訴記者,孩子每天除了定時完成學習任務,就是玩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幾乎不出門活動,“天天提醒督促,也沒有用”。
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電子産品的頻繁使用,使孩子繼續沉迷于各種電子産品中,對於降低近視發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一項對2017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89.5%的受訪者稱周圍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多,長期使用電子産品被視為罪魁禍首。
兒童青少年的視覺神經還沒有發育完善,長時間注視電子螢幕,導致其用眼強度增大,眨眼頻率降低,很容易造成視力減退。周行濤直言:“無節制地過長時間使用電子産品,對眼健康肯定是不利的,對近視的發展會産生影響。”
對此,《徵求意見稿》提出,要控制電子産品使用。家長陪伴孩子時儘量減少使用電子産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産品,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避免在孩子學習和娛樂活動中過多使用電子産品。
面對如此高的近視率,除了每天兩次的眼保健操和日常的口頭督促,老師們常常束手無策。北京市一所中學的教師胡傑表示:“現在沒有非常有效的措施來保證孩子們時時刻刻能夠科學用眼。”
前端篩查不可忽視
記者在同仁醫院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在發現孩子視力出現異樣的時候才來醫院就診,而此時近視早已形成。
“預防青少年近視前端篩查十分重要,卻往往被忽視。”何鮮桂説,“直到孩子們出現用眼疲勞、視力明顯下降時,一些家長才會發現端倪。而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屈光發育檔案,及時掌握孩子視力屈光的實時發展情況,才能有效預防,對症下藥。”
何鮮桂曾作為執行人參與實施了上海市建立兒童屈光發育檔案和青少年近視戶外活動干預等兩項公共衛生項目,她告訴記者,屈光發育檔案是如同學籍一樣的視力監控數據,其中包括近視危險因素、眼軸長度、角膜曲率等10多項與視力屈光發展相關的項目。
2014年,上海已經將屈光發育檔案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初級眼保健人員會入校篩查建檔,有問題的轉診到定點醫院,定點醫院的結果也錄入檔案資訊系統。
“從疾病預防方面,事實上當前尚無控制青少年近視率的良方,因為對於近視發生和發展的基礎研究,還沒有獲得突破性的結果。”周行濤建議,家長要儘早為兒童和青少年建立屈光發育檔案,對於有高度近視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就可建檔,並做到每4~6個月復查,有的放矢進行醫學干預。
近視成因還未明確,但適當的戶外活動能夠降低近視發生率,這在學術領域已形成共識,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達到廣泛認同的可以預防近視的因素。
“戶外時間越長,發生近視的風險就越低。”何鮮桂表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團隊通過綜合文獻研究顯示,每天額外增加76分鐘的戶外活動時間,可以降低50%的近視發生風險。“我們嘗試採用行政力量和學校共建的方式,在學校每天增加40~80分鐘戶外活動時間;倡導家長和孩子走到戶外預防近視;未來還可與社區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的形式,利用放學後的時間,邀請戶外活動專業人士與孩子們一塊進行各種有益活動,保證戶外活動時間和附加價值。”何鮮桂説。
政府考核目標應更加實際
事實上,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曾出臺《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營養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十幾年過去了,相關監測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下滑的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扭轉,學生的肥胖率、近視率等指標仍在上升。
本次《徵求意見稿》提出“剛性”的數據指標,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防近視需要家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學生以及有關部門多方聯動。
“本次出臺的徵求意見稿與此前的規定相比,更加具體,更具可操作性,厘清了相關部門、學校、衛生機構的職責,引導我們更加關注孩子眼睛和體質的導向非常正確。”贛東北某縣教育副局長劉華告訴記者,將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納入政府考核指標,設立達標數據,還須考慮這個目標可行性,如果超出可實現的範圍,很容易導致數據造假。
“這種剛性的要求會起到一定作用,將體現國家層面對青少年近視率著手進行防控的決心。”作為眼科專家,周行濤對此表示認同。但是,面對所設立的目標,他依然保留個人意見,“近視成因在學術層面還有可供探討的空間,以此為基礎設立的防控方案和目標,應該更加符合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