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坦賈武爾市,街頭攤檔上擺滿著一種很特殊的搖頭娃娃。這種陶土製作的娃娃被繪上明亮的彩漆,造型通常是一位古典舞者或是一對老年夫妻,只要輕輕敲擊,甚至一陣微風吹過,都能使娃娃頭部搖擺晃動,像在空中劃著圓圈。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5日報道,這個娃娃的形象最能代表獨特的印度人與人交談的姿勢,經常讓來到這個國家的異鄉人困惑不已。所有到過印度的遊客都會談論著名的印度式點頭,其實這並不是準確的點頭姿勢,也不是搖頭姿勢,這是一個平滑的動作,將腦袋從一側向另一側垂直傾斜,輕輕地或猛烈地晃動,也被稱為印度式擺頭、晃頭、抖頭或搖頭。這個動作做起來不那麼生硬,也不堅定,而是平穩連續地搖頭晃腦。帶旅行團參觀孟買的本地作家派斯顏這樣描述這個動作:“有點像一個無窮大符號∞,或者是躺著的數字8”。

這個動作是否意味著明確的肯定?或是表明拒絕?是可能的意思嗎?或者是不確定?抑或表達厭煩?如果沒有對話場景,很難説明這個動作到底代表什麼。派斯顏認為,印度式點頭幾乎總是在表達“是”,或者至少表示贊同。她説,“這個動作還意味著友好和尊重,但除非你知道當時的情景,否則很難準確説清楚。”

英國裔美國旅行作家比格曾在印度生活了五年多,還撰寫了印度旅遊指南。他認為,不同類型的頭部搖擺方式表達不同的意思。 “一氣呵成的側向點頭可能意味著‘是’或‘走吧’,而一致地來回搖擺則表示理解。”

報道稱,根據經驗,搖動越快,贊同的程度就越熱烈,特別是同時豎起眉毛,增加了強調的語氣。但另一方面,這個動作也可以配上冷漠的聳肩姿勢,用來傳達“好吧……不管你怎麼説,就這樣吧……”,而實際上並沒有聳肩。

然而,印度式搖頭晃腦並不僅僅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怪癖。研究發現,印度社會根深蒂固地遵守等級現象,敢對位高權重者表達異議的程度非常有限。印度人自幼就被教導要順從,要有禮貌,而且印度人不喜歡直接説“不”。實際上,點頭旨在傳達模棱兩可的意思,而且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來自印度南部城市清奈的作家兼企業行為顧問查克説,這個姿勢是印度人處理灰色地帶的方式,為建立所有大大小小的人際關係敞開了大門。

報道稱,查克詳細闡述了印度社會處理人際關係和等級制度的絕對規範,這種規範意味著,人們經常發現自己在當時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説“不”,比如在工作中與老闆交涉,在家庭中與長者交流,或者在社區中與領導者互動。在這些情況下,這個含糊的擺頭動作顯示出完美的妥協,允許聽者自行解釋,同時為説者留下緩和的空間。

報道稱,從理論上講,這似乎是讓所有人開心的一個秘訣,但又往往引起極大的混亂和惱怒,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際時,比如當外國老闆和印度員工打交道時,或者是當遊客試圖與街頭小販討價還價時,甚至有時使用這個動作的印度人本身也會産生同樣的困惑。

報道稱,不管是否喜歡,不管用來表達贊同還是困惑,在印度都不可能忽視這個動作。大部分印度人做這個動作時根本無意識,許多來印度的遊客過了一段時間後,也發現自己在模倣。來自班加羅爾的記者卡什説:“儘管不想承認,但這個姿態已經根深蒂固地深入到印度人的血液裏,通過遺傳代代相傳。”

坦賈武爾街頭的搖頭娃娃。(BBC)

  坦賈武爾街頭的搖頭娃娃。(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