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工程“多點開花”
“水來了,可以説減少俺們九成困難。”從73歲的彭陽縣城陽鄉村民楊桂蘭從心底溢出開懷的笑,“俺們常説千里路上來糧呢,千里路上不來水。做夢都想不到水真的來了,清亮亮的,還送到俺們的屋子裏。”楊桂蘭抹著眼淚給記者講述了過去喝水的悲辛。
上個世紀50年代,楊桂蘭和村民們喝古井裏的苦水。古井60米深,離村子20公里,天一冷,鄉親們要趕上毛驢車,拉上鋪蓋、柴草,點上火,睡在井窩子旁排隊。每到7月收麥子的時候,井水少得可憐,只能用繩子把人吊下去,一缸子、一缸子刮。鄉親們冬天從溝里拉來冰,背來雪,儲到窖裏,人喝,牲口也飲。喝了井水,人拉肚子,還得大脖子病和佝僂病。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寧夏南部山區群眾吃水問題,主要靠開發利用當地十分有限的水資源解決。建水庫蓄水、修塘壩蓄水、打井窖蓄水,蓄水工程“多點開花”。水庫建設邊設計邊施工,群眾發揚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愚公精神,擔著籠子、背著背鬥、推著木輪手推車運送土方,築堤用木夯、混凝土夯夯實。沈家河、莧麻河、寺口子、店洼、石峽口、馬蓮6座中型水庫和兩座小型水庫就是那個時期建成。也在這個時候,固原山區開始興建坡田梯田、興修水庫淤壩、綠化植草、治山治水,105座水庫、幾十萬眼水窖佈滿山區千家萬戶。
為擺脫貧困輸送生命的血液
上世紀70年代,國家為解決寧南山區農業開發和人畜飲水安全問題,決定興建固海揚水工程。黃河水利由此開始潤澤寧夏中南部地區,為擺脫貧困輸送生命的血液。
1978年6月動工興建的固海揚水工程,以同心揚水工程為序曲,前後三期。幹渠總長206公里,渠道如巨龍般上山跨溝,將黃河水上揚380多米,源源不斷地輸向寧南地區,使60多萬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
1987年,鹽環定揚黃工程開工;1997年,紅寺堡揚水工程開始實施;1998年,固海擴灌揚水工程開工建設。四大揚黃工程,將滔滔黃河水送往中南部旱垣,潤澤160多萬畝旱地。
對於山區缺水群眾來説,沒有什麼比水更能牽動情感。在固原市城區矗立著一座紀念碑——百井扶貧紀念碑,碑上鐫刻著:六盤山高,不如黨的恩情高;黃河水長,不如軍民情誼長。1996年春,蘭州軍區某給水團歷時10個月打井100眼;1997年,又打井353眼,建引水工程3處。為紀念這項“百井扶貧”工程,群眾自發集資修建了紀念碑。
2000年,經過30年論證的“引涇濟清”工程,即固原東山坡引水工程開工建設,把水資源較為豐富的涇河水潛壩截引、穿山越溝,引到清水河,解決了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18個鄉鎮23萬多人的飲水困難和農田灌溉問題。
2003年開工的桃山引水工程,則將六盤山涵養林滲到莊浪河流域上游的富餘水量,跨流域調至甘河流域的隆德溫堡灌區,解決了這裡農田灌溉用水。
形成新的供水格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寧夏先後實施了生命工程、農村飲水解困、氟砷病改水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中南部緊張的飲水問題大為改觀。
2016年,我區最大的民生工程——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于當年10月9日全面通水。隨著安全潔凈的涇河水穿山越嶺流進千家萬戶,西海固百萬群眾期盼了40年的“甜水夢”終於實現。這項寧夏曆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不懈努力,2012年正式開工,歷時4年建設終於建成。至此,寧夏的供水格局重新構建,西海固113.53萬群眾,從此共飲一河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大力推進水利脫貧攻堅,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建成集中飲水工程486處,解決了439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建成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西海固地區113萬人飲水困難得到根本解決。提升了76萬人飲水安全水準。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3.5%。百萬群眾飲水實現了從“喝井窖水”到“喝上自來水”的歷史轉變。
“2011年,我家來了自來水,現在換成智慧飲水系統,跟城裏人一樣,用手機就可以交水費了。”彭陽縣城陽鄉村民韓秀花用手機演示完,又取出扁擔、馱桶給記者演示當年的吃水之難。她説,自從有了自來水,娘家陪嫁來的這套“嫁粧”也下崗了。(記者 趙磊 實習生 侯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