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伊等五國簽公約禁域外軍隊駐裏海

   俄、伊等五國確定裏海“非海非湖”法律地位;水面資源將由五國共同使用,海底資源分割還需談判

當地時間8月12日,裏海五國——俄羅斯、伊朗、哈薩克、亞塞拜然、土庫曼在哈薩克海濱城市阿克套舉行第五次裏海峰會。會上,五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裏海法律地位公約》,共用這片世界最大的內陸水域。

公約確認了裏海“非海非湖”的特殊法律地位,並規定,裏海水面資源將由裏海五國共同使用,但海底資源的分割還需談判。公約還規定,非裏海國家不得在裏海駐紮軍隊,裏海國家不得提供本國領土給第三國從事危害其他裏海國家的軍事行動,非裏海國家艦船不得進入裏海。

裏海地處亞歐交界處,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盛産石油、天然氣和魚子醬。據BBC報道,裏海海底蘊藏著500億桶石油和近8.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豐富的油氣資源使得這片水域的地位變得特殊起來,與裏海相鄰的五國分寸不讓,爭端持續了20多年。

裏海的“海”、“湖”之爭

裏海(Caspian Sea)名稱中雖然帶“海”,但其性質到底為“海”還是“湖”卻已經引發裏海五國二十餘年的爭論。

事實上,1991年以前,裏海一直非常平靜。作為前蘇聯與伊朗之間的內陸湖,裏海的地位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做了明確規定。但1991年蘇聯解體後,裏海周邊出現了五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這使得各國關於裏海的爭議不斷凸顯。

爭議主要聚焦在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

若定位為“海”,則裏海受《聯合國海洋法》的制約,各國需要依照本國海岸線的長度來劃界,明確本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範圍。同時,裏海則不局限于沿海國家,其他國家也可以利用它的資源。

但若定位為“湖”,那麼它就必須在相鄰的五個國家中平均分配,任何一方開採能源須得到五國一致同意才能實施。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姜毅稱,裏海的“海湖之爭”其實也就是“附屬利益之爭”。伊朗的海岸線最短,因此一直堅持裏海為“湖”,希望平均分配資源。但其他四國並不同意。

五國相爭不下,最終只得給了裏海一個“特殊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一個“非海非湖”的獨特水域。公約規定,裏海沿岸國家海岸線往外延伸15海裏為該國領海,領海往外再延伸10海裏為該國專屬捕魚區,再往外的水域及其資源則由沿岸五國共用。

公約並未明確説明裏海海底的油氣資源具體如何劃分,只規定只要獲得油氣管道所經國家同意,裏海沿岸國家就有權在海底鋪設管道。

五國合作背後的政治考量

目前,裏海五國中的兩個國家正面臨來自美國的制裁。上周,特朗普威脅要對伊朗實施“最嚴厲的制裁”,並稱“任何與伊朗做生意的國家都將無法與美國做生意”。同時,美國以“俄羅斯前間諜在英國中毒”一事為由,宣佈將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

雖然對美國的制裁極度不滿,但俄羅斯與伊朗面臨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在這個時間點兩國與其他三國簽訂公約,有何深意?

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稱,此時五國簽訂公約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俄羅斯和伊朗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他們希望通過禁止非裏海國家駐紮軍隊來保障自身安全;另一方面,面對國際油氣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局面,希望通過簽訂公約讓土庫曼等國向歐洲出口油氣,一定程度上阻斷美國對歐洲的出口。

姜毅研究員稱,簽訂公約是由內外兩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方面,裏海五國近些年關係發展非常順利,簽訂公約是五國共同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美國對俄羅斯、伊朗的制裁壓力,以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也在推動五國走向合作。

事實上,這一條約自1996年開始協商,最終於2017年12月達成草案。俄羅斯總統普京稱,裏海公約是當前艱難的全球環境下一次團隊合作的成功範例。

在同時面對來自美國的制裁時,俄羅斯與伊朗無疑會走得更近。在此次裏海峰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伊朗總統魯哈尼舉行了會談,表示將推進新層面的合作。

伊朗的“外交勝利”?

事實上,伊朗近期的日子是最不好過的。今年5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定於8月和11月分批生效。7月初,美國單方面要求所有國家在11月4日前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這對於70%財政收入依靠石油産業的伊朗而言,無疑是個重大打擊。

英國《衛報》稱,裏海公約的簽訂對伊朗而言是“一次艱難的外交勝利”。雖然伊朗國內對於簽署公約存在巨大爭議,但總統魯哈尼還是堅持簽訂了這一公約,因為他迫切需要向國內民眾表明,即使面對美國的制裁,伊朗也並未被孤立。

馮玉軍稱,簽訂裏海公約對伊朗而言有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一是防止裏海地區出現美國軍事力量,對伊朗安全造成威脅。二是通過允許土庫曼等國在海底鋪設油氣管道向歐盟出口油氣,向歐盟示好,以爭取歐盟國家對伊朗的支援。三是加強與俄羅斯的聯繫與合作,爭取俄羅斯對其的支援。

姜毅也表示,當前伊朗面臨的西方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爭取俄羅斯在政治、經濟、貿易等方面對伊朗的支援。

因此,雖然伊朗沒能堅持裏海為“湖”,獲取裏海更多的資源,但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與俄羅斯及周邊區域國家的聯繫,獲得更多的外交支援。

俄羅斯的“軍事勝利”?

此次簽訂的公約規定,非裏海國家不得在裏海駐紮軍隊,裏海國家不得提供本國領土給第三國從事危害其他裏海國家的軍事行動,非裏海國家艦船不得進入裏海。《衛報》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的勝利。

據《紐約時報》報道稱,當前,俄羅斯海軍是該水域的主要軍事力量。協議明確規定禁止非裏海國家在該水域部署軍艦,也就斷絕了美國在該地區駐軍的可能性。

據俄羅斯通訊社,美國曾出臺“裏海衛隊”計劃,準備在裏海地區建立防衛體系,確立美國在裏海的軍事存在。《歐亞時報》也曾報道,哈薩克政府曾同意讓美國在其港口設立軍事基地。但哈薩克外交部否認了這一説法。

而隨著公約的簽訂,美國、北約再無緣碰觸裏海。

普京12日在裏海沿岸國家首腦會議上説:“我們認為,重要的是建立海軍夥伴關係,尤其是開展常規的軍艦互訪,增加人員和船隻聯合行動的機會。”

姜毅研究員表示,俄羅斯簽訂該公約,主要是為了發揮裏海推動俄羅斯發展的作用,使其真正成為連接歐亞的重要通道。禁止非裏海國家駐軍,一方面是為了保障自身和區域安全;另一方面也是要保證自身在裏海地區的影響力。

馮玉軍認為,禁止非裏海國家在該區域駐軍,一定程度上也是要保持該地區軍事力量的平衡,避免俄羅斯和伊朗的軍事力量對其他幾國造成巨大壓力。(謝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