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8月13日電題:新型“陸戰鐵拳”的決勝密碼——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提升戰鬥力啟示

吳科儒、向勇、劉小紅

轉戰十多個省市,行程十多萬公里;動用武器裝備數萬餘件次、車輛數千台次;參加各類演訓活動數百次,消耗各類彈藥幾十萬發……4年來,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始終把轉型“準星”對準戰場“靶心”,不斷錘鍊部隊打贏本領。

近日,記者走進這支部隊,探尋新型“陸戰鐵拳”的決勝密碼。

思維革命

思維轉變,一營也曾走過彎路。

3年前的一次紅藍對抗演練。本以為憑新裝備在戰場上勢如破竹的一營,總攻時處處受阻:正面進攻舉步維艱,側面衝鋒遭“敵”火力打擊,緊急呼叫的航空火力支援遲遲不到……

復盤檢討,指揮員們幡然醒悟:思維的偏差,比準星的偏差更可怕。

轉型,必須用新理念、新視野、新方法、新標準來提升戰鬥力。為此,他們跳出傳統步兵視野局限,把握轉型升級核心要素,深入研究融合戰法,針對不同作戰形態,將打擊力量和各種偵察裝備配合使用,構建了遠中近火力打擊和高中低偵察模式,探索出動中指揮模式和保障力量伴隨行動辦法,形成合成營山林地、寒區山地、夜間作戰等一整套戰法。

不久前,在上級組織的空地聯合演練中,這個營“零傷亡”獲勝。

人才砝碼

一營之所以能當先鋒、打得贏,與官兵的高素質密不可分。

某連連長劉巍上任初始,全連官兵素質參差不齊,來自10多個單位近20個不同專業,一大堆的新裝備沒有訓練教材、專業教員……

首要問題是破解人才短缺。他們緊盯通信、偵察、防空、修理、駕駛等關鍵崗位緊缺人才,採取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超前培訓駕駛員、通信兵、修理工等技術能手300余人,實現關鍵崗位滿編適崗,部分人員一專多能,新裝備列裝當年人裝融合率就達到97.6%。

邁不過能力關,就過不了轉型關。2015年9月,“全軍愛軍精武標兵”降巴克珠軍校剛畢業,成為這個營的一名排長。面對新裝備,他拜老兵為師,學原理、練操作、研數據……不到一年,他就成為會駕駛、懂操作、精通信、能指揮的“全能通”。

如今,一營從班長到營長,從列兵到中校,不僅人人精通本職,個個熟練多種武器,所有人都會使用偵察、通信設備,實現了人人本領過硬。

主動作為

一無先例可循,二無可靠裝備,三無教材可用,四無人才儲備,五無配套設施……面對轉型契機,一營官兵不預留“緩衝期”,起步就按下“倒計時”。

沒有教材大綱,他們從基礎理論學起,尋找相近裝備、專業共同點,組建攻關小組,試編大綱、撰寫教案。為了搞懂一個數據,大家圍著裝備一幹就是幾個晝夜。為了搞明白一步操作,大家四處找專家……

4年來,他們接連克服複雜地形遠端機動難、百人千裝數據採集難、實兵實彈並行管控難等矛盾困難,先後完成力量組建、接裝改裝、效能試驗等一系列工作。

——首次實現全程戰術背景,長時間、遠距離帶武器彈藥安全行軍;

——首次取得新型合成步兵營飛機裝載固定、戰鬥編組同機乘載第一手數據;

——首次以營作戰單元模組化編組形式,獨立遂行行動任務;

——打出了某新型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等武器裝備極限值,為全軍新型合成步兵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板。

創新動力

4年前,某型新式火炮首次“亮相”演兵場,操炮能手徐大鵬主動請纓,炮彈卻偏移預定落點。

痛定思痛,徐大鵬帶領全班從觀測裝備到指揮系統,從賦予射向到諸元計算,對照新老裝備性能特點,梳理總結出新式火炮射擊諸元計算、觀察所開設等6種創新方法,填補了這型火炮觀測空白,大大縮短了射擊準備時間。

轉型以來,一營在全軍第一個構建起裝備作戰試驗鑒定理論框架,探索新裝備作戰效能,採集數據近7000條,提出400多條改進建議被上級機關採納,創新訓法戰法等17項,梳理10余條實戰化訓練經驗做法,均被推廣。

在一場檢驗性實兵對抗演練中,一營某新型突擊車在炮火支援下迅速前出,快速奪取制高點,比換裝前快了數倍。

如今,一營已初步形成輕便化、多能化、模組化特點,具有機動快、火力猛、指揮高效、自我保障強等作戰能力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陸戰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