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8月初,37歲的武漢人劉淩峰患胃癌晚期仍樂觀面對一事受到廣泛關注。然而,此後有網友質疑其家境富裕,有10多套房産,但家人仍通過輕鬆籌募集30萬元治病款項。8日下午,輕鬆籌平臺回應南都記者稱,已派工作人員到劉淩峰所在醫院核實情況,確認病情屬實。已籌得的30萬元經提現審核通過後,將打款到醫院對公賬戶中。關於財産情況,平臺表示,患者家屬否認家境殷實,待病情稍緩將會詳細回應這個問題。
7月29日,劉淩峰的一篇長文幾乎感動了整個朋友圈。在文章當中,他希望大家敬畏自然規律、敬畏親人、敬畏身體。31日,他又在朋友圈寫下自己的遺願清單:擁抱每一個認識的人;跑一次馬拉松;帶兒子去釣魚、野營、夜讀;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陪妻子走更長的路等。微信好友不僅相互轉發,而且彼此提醒,別把跑步、釣魚甚至陪親人等,都熬成一種奢望。
只可惜劉淩峰眾籌看病,仍沒有跳出固有的套路,僅僅幾天后,質疑聲如期而至,網民臉上感動的淚水還沒有幹,質疑就襲上了心頭。
這類眾籌看病一旦出現質疑,不管最終的真相如何,都會對患者和捐助者構成較大傷害。在這方面,眾籌平臺理應通過更完善的規則和更細心的服務,來避免出現質疑。
首先,要嚴格把好救助資格的審核關,這是減少質疑並確保眾籌看病模式健康發展的基礎。
其次,在確保救助對象具有相應資格後,對於可能出現的質疑,平臺應該提前預見並做好防範。對於財産的調查和病情的核實,通常是出現質疑後才進行,等到那時再調查核實,即使患者本人過得了硬,但患者和捐助者相互之間的傷害已經形成。因此,這些工作應該做在前面。
此外,提前掌握資訊後,還必須全面和及時公開,不能等人查詢甚至等人質疑後再去公開。接受救助的患者,有義務滿足他人的知情權,不能因為自己經得起質疑,就可以消極對待或不願公開。
社會上並不缺乏愛心,但缺乏科學合理、經得起質疑的救助方式,能夠為患者籌集到多少善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善款毫無爭議地交給患者並用於治病。讓感動始終挂在臉上,讓質疑不再形成困擾,這個要求並不高,但不能總是遙不可及。
□羅志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