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醫生方馳華接受記者採訪。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醫生方馳華:他用數字醫學技術 創造生命奇跡
■策劃:記者 肖 萍
■采寫:記者 尹政軍 通訊員 胡瓊珍 伍曉丹
■攝影:記者 夏世焱
在我國首屆中國醫師節到來前,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又傳喜訊,該院肝膽一科主任方馳華教授在第二屆名醫盛典上獲“國之名醫·卓越建樹”稱號。
“能用現代高科技和自己的科技成果診治病人,對那些被疾病折磨的病人,帶著痛苦和憂傷而來,帶著康復和喜悅而回,這是我作為一名醫生最大的幸福。”從中國醫師獎到廣東省勞動模範,再到“國之名醫”,方馳華從醫以來一直以“治病益人”為己任,創新性地將醫理工交叉學科結合,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率先將三維可視化、3D列印等數字醫學技術運用於複雜型肝膽胰相關疾病的診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曾被誤診險截肢 從小立志當個好醫生
1958年,方馳華出生在湖北漢川一個偏僻的小鄉村。高中時,參加完一場籃球比賽後,方馳華的右腿突然不能正常行走了,後經當地醫生檢查診斷為腫瘤。方父嚇壞了,帶著兒子到武漢的大醫院檢查。“醫生説是癌症,要鋸腿。我想來想去,如果把腿鋸了,今後怎麼生活?於是和父親説‘我們回家’。”那天烈日當空,父親彎著腰背著方馳華走在繁華的武漢街頭上,兩人心情差到了極點。
回到家,父親請來了當地的一名“打師”(既會武術又會看病的民間醫生)為方馳華治病。“打師”用刀片在方馳華的腿上劃了個小口子,把火罐扣在了傷口處,不一會,傷口處流出了黑色污血。吃了幾服中藥,沒幾天,方馳華竟能下地行走了。
“如果那時把腿鋸了,現在的生活不知是什麼樣?從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當一名好醫生。”方馳華感慨説,他學醫後才知道自己當時的腿病是劇烈運動後外傷下形成的骨膜血腫,因壓迫神經導致不能行走。
有了這次經歷,方馳華從醫後一直保持著科學、謹慎的態度。“病人大如天,一次誤診就會給病人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方馳華説。
為了實現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夢想,方馳華一直努力著。1976年當兵入伍,人家去學開車,方馳華選擇去衛生隊。國家恢復高考後,他考上了空軍醫學院,畢業後去了部隊醫院,成了一名軍醫。
潛心研究三維可視化 提高手術成功率
輾轉多家部隊醫院後,方馳華1998年調入第一軍醫大學珠江醫院,2004年隨醫院集體轉業,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紮根。2002年,42歲的他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但總感覺自己“水準不夠”,這一年,他考上了鐘世鎮院士的博士研究生。
鐘世鎮院士是中國“數字人”之父,“數字人”的開發為國家在人體解剖、航空、交通等領域的研究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數字人”圖像數據的來源仍基於屍體。為了將“數字人”技術轉化為數字醫學技術,為臨床疾病進行個體化診治,在鐘世鎮院士的指導下,方馳華對此開始了潛心研究。
聯合了肝膽外科學、電子電腦圖像處理、物理學、流體力學和影像數字學等多學科的專家,方馳華帶領團隊經過6年艱苦攻關,最終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
“以往外科醫生多依靠CT和憑藉經驗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抽象的二維評估,由於經驗的局限性,往往導致診斷不精確甚至錯誤。”方馳華介紹,使用三維可視化系統既可以對手術前的方案進行設計、規劃,反覆“渲染”和修正,直到合適為止。三維可視化技術改變了傳統疾病二維診治的模式,改變了過去“摸著石頭過河”,實現了現在“看著石頭過河”,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2009年3月,35歲的病人小彭進行體檢,CT提示他患上晚期胰腺癌。小彭輾轉多家三甲醫院檢查,結果依舊。他不甘心,從媒體得知方馳華的新技術,他仿佛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胰腺部位血管多而複雜,我們醫院的影像檢查也提示同樣的診斷,他這個巨大腫瘤長在胰頭部位,按影像結果判斷,情況相當凶險,幾乎已失去手術機會。”方馳華説。
這樣的檢查結果還有其他可能性嗎?方馳華啟用三維數字化醫療診療系統,結果給了大家一線希望:從三維影像上看,腫瘤雖大,但對血管管腔僅是壓迫,而非侵犯,這意味著腫瘤未必是惡性,尚有手術機會。經過10多個小時的手術,小彭的腫瘤終被完整切除,後來病理檢查是一種罕見的低度惡性腫瘤。
“數字醫學”屢創奇跡 仁心仁術初心不改
在珠江醫院肝膽一科不足20m2的醫生辦公室墻壁上挂滿了錦旗,方馳華對上面的褒揚之辭既重視又看得很輕。他看重病人的評價,因為這是一名醫生的榮譽;他看輕病人的褒獎,因為這是醫生的職責。
“爸爸,我好辛苦啊!”病床上的阿欣(化名)模糊吐出幾個字,此前她手術後已昏迷3個月。“醒了,醒了!”守在病床邊的父親驚喜地叫起來。
阿欣是一名不明原因昏迷16個小時的病人,而低血糖昏迷時間超過6小時,大腦將呈去皮層狀態,永久成為“植物人”。
“病人入院時血糖濃度竟低到測不到,一系列檢查均沒有發現病變存在特徵,由於病人昏迷,無法了解病史,病因一時成謎。”方馳華説,當時昏迷中的阿欣靠24小時靜脈輸注高濃度葡萄糖維持生命,稍微停注就會出現生命危險,但長期輸注高濃度糖會引發嚴重並發癥,非長久之計。
醫院組織多次會診,方馳華提出了瀰漫性胰島細胞增生症的判斷。此病常規手術方法是以胰腺病理切片來排查病灶,可能出現胰腺已經“切盡”仍不能找到病灶的情況,手術存在巨大風險。經反覆會診及和病人家屬商量,方馳華確定了手術方案。他摒棄常規方法,採用數字化微創技術進行手術,在三維可視化指導下分段抽取脾靜脈血液測量血糖和胰島素變化來確定病灶的位置,終於在胰腺體部找到了病灶。病灶切除3分鐘後,患者血糖緩慢上升,手術成功!
十數年潛心研究,方馳華終得善果,他研究的數字醫學技術成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央視“科技之光”欄目及省內外媒體多次以專題對方馳華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方馳華的眼中,他還是一個“新生兒”,“5+2”“白+黑”工作是他的常態。在他的辦公桌旁有一個特別的儲存櫃,櫃子裏存放著上百個移動硬碟。這些小小的硬碟裏,存放的不僅僅是研究資料,更存放著方馳華做一名好醫生的初心,存放著方馳華“治病益人”的宏大理想和抱負。
■方馳華醫生在展示他的研究成果。
人物檔案
方馳華 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肝膽一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第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內著名肝膽外科專家,我國數字醫學領頭人。他創新性地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率和手術成功率,有效地降低了手術的並發癥。首次在世界該領域發表了論文《三維可視化精準診療專家共識》,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此外,方馳華教授還獲得過中國醫師獎、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廣東省勞動模範、丁穎科技獎、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