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作為軍人的後代,她從小就對軍人有種特殊的感情。雖然沒有穿過軍裝,沒有吃過軍糧,沒有唱過軍歌,也沒有舉過軍旗,但她卻是離軍人這個職業最近的人。

【我和軍隊的不解之緣】“先是軍人,才是媽媽”

  汶川地震一週年,張文母親作為英模代表返回救援小區小學。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張文只有十歲。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教室自習的張文突然感到地面開始搖晃,天花板上的電燈、電風扇搖搖欲墜,接著教室周邊的櫃子陸續倒下,眼前視線裏煙塵四起……學校所在的都江堰,雖也在震區,但還不算是災情最嚴重的地方。直至第二天淩晨被年邁的爺爺接回家,張文才知道母親已經跟著部隊冒雨前往震中了。

兩天后,張文接到母親震後打來的第一通電話。母親在電話裏説,要跟著部隊去救災,沒辦法回家看她。本被地震嚇得不輕的張文再沒忍住,潸然淚下。

高原地區五月的夜晚還很冷,雨後的白天也要穿棉大衣。災區停水停電,飛機送進的救援物資第一時間都分給受災群眾,張文母親所在的救援小分隊到達後,由於沒有後勤保障跟進,生活飲食都很困難。

震後災區的通訊條件極差,張文再和母親通上電話已經半個月有餘。母親説,小分隊裏只有她一個女兵,當地藏族群眾很關心她。有位藏民大媽,自己家有個三塊磚砌成的火塘,因為燃料有限,每天只做一次飯。藏民大媽為了讓張文母親能喝上一杯溫水,每次飯後會熱一點水,用藏袍包著小瓦罐送到營地交給她。就算是在殘忍的天災與惡劣的環境下,軍民的情誼依舊濃烈!

難得聯繫上,母親總説讓家裏不要擔心,可後來張文在母親和戰友的對話中得知,那段時間震中的余震很頻繁,有時一天會有十幾次余震。一次,小分隊在山道行進中發生余震,右側山體滑坡,30余秒的時間,大家跳下落差將近六七米的公路,又跑出了將近一百米才成功脫險。若非在危機情況下,正常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裏,是跑不了這麼快的!

母親在汶川的經歷讓張文覺得很自豪,但這份自豪又來得太沉重。對張文來説,在危難面前,她先是軍人,才是自己的媽媽。

五月底,由於身體原因,指揮部讓張文的母親搭乘直升飛機先離開災區。張文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準備著,卻先等來了飛機失事的噩耗。提前返回的直升機從理縣飛出時要通過一段狹窄的峽谷,在高空突遇氣流撞山,機上成員全部犧牲……

次日,家裏得知母親考慮到一起戰鬥的戰友們都沒有走就放棄了登機。短短兩日,年少的張文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失去”,什麼叫做“還在”。而母親的言傳身教,也讓張文看到了軍人的責任與擔當。

十年歲月,刻骨的傷痛或已被歲月撫平,但那些奮不顧身的救援,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那些眾志成城的故事……仍留存於人們的心中,對於張文來説,這更是不可磨滅的記憶。 建軍之際,問起身為軍人家屬的感受,張文笑道:“自豪!因為我媽是軍人!她首先是軍人,然後才是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