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8月3日電 車窗外,超30℃的高溫“桑拿天”讓人喘不過氣來;車廂內,張寶雲用鐵釬捅著燒紅的爐膛,一股股熱浪直灼面龐。
從中俄邊境小城虎林開往綏化的K7138次列車,是一列內燃機牽引的綠皮車。車上沒有空調,9個車廂的熱水供應,全靠1號車廂與2號車廂連接處的一個茶爐室用煤現燒。
還差2個月就滿60歲退休的張寶雲,是這趟車的供水員,每天晚上5時、9時和淩晨4時,他都要燒開水保障車上4個大型飲水箱用水。
“過癮不?像不像‘桑拿工’……”戴上厚厚的防燙手套,擺弄著爐火,眼見著蒸汽升騰滋滋作響,記者剛試了一會兒,衣襟就像水洗過一樣,皮膚濕黏黏的,一旁滿頭大汗的老張嘿嘿地憨笑起來,白色制服汗漬漬地貼在身上,狹小的空間甚至難以錯身,仿佛一個滾燙的桑拿房。
從添水到燒開,老張在爐前烤了40多分鐘。在隨後的關鍵環節,他不敢讓記者再試。只見他拎起一個40升的鐵皮桶,對準了鍋爐的出水口開始放水,隨後蓋上蓋子,小心鎖好茶爐室的門,推著小車開始向車廂送水。
“來,把腿收一收,我這不是啤酒、飲料、礦泉水啊……”生怕燙到旅客的張寶雲一路吆喝,運送兩次才能填滿一個飲水箱。不一會兒,車廂內飄起了速食麵的香味,一些旅客開始泡茶解暑。
脖子上挂著的毛巾已經被汗滲透,張寶雲用涼水沖洗後簡單擦了一下身子。由於條件所限,他上班期間幾乎都在車上,整備期間還要看管車廂,一天一夜才能下車衝一次澡。
“還有2個月、8趟車,我得站好最後幾班崗,到啥時候幹工作也不能對付。”張寶雲曾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裝卸工,長期的重體力勞動讓他難以適應危險度極高的原崗位。
3年前,他來到綏化車務段乘務車隊,這個車隊作為企業改革降成本增效的試點,將裝卸、貨運等崗位的富餘人員集納,重新培訓上崗,擔當4個線路的綠皮車乘務工作。“車隊有4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51歲,是典型的‘夕陽紅’車隊!”乘務車隊書記李立成告訴記者,不少像老張一樣“從零開始”的老員工都很敬業,這種普通人的“工匠精神”也感染著身邊人。
夜幕降臨,沒有空調的車廂內風扇嗚嗚擺動。“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高溫中,為我們負重前行。”看著老張送水的背影遠去,一位手裏端著速食麵的女乘客突然有感而發。在這酷暑中,又有多少人執著于平凡的堅守?他們的故事如同一部行走的書,等待我們在偶遇中品味人生。(記者鄒大鵬、李建平、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