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跑者譚興禮(右三)在進行心肺復蘇的演示。

唐 浩攝

他們是馬拉松賽道上的另類跑者,不以追求成績為目的,而是默默關注身邊有需要的人。一旦選手出現突發狀況,他們會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只為“黃金4分鐘”內搶救生命。他們是急救跑者,被譽為馬拉松賽道上的“守護天使”。

26歲的譚興禮便是這樣一名急救跑者。夏日的午後,記者到來時,他正在辦公室整理幾場賽事的賽道救援保障報告,上面清晰地記錄著,4月和5月,在重慶和四川的兩場馬拉松賽事中,共出現30多例跑者倒地暈厥、昏迷的狀況,其中一例被懷疑為心臟驟停。

“選手在20公里處倒地後很快就沒了意識和呼吸,急救跑者在第一時間發現了他,迅速採取急救措施,從倒地到賽道急救再到送上救護車,整個施救過程不超過5分鐘,最終從‘死神’手裏搶回了生命。”提及當時的情形,譚興禮依然心有餘悸。

譚興禮是重慶市一名體能和康復教練,多年來為一些跑團組織從事公益指導訓練服務。他從2016年開始參加馬拉松比賽,成績達到中國田協大眾一級選手標準。也是在這一年,他接受國內某馬拉松急救團的邀請,成為眾多急救跑者中的一員。

隨著參與各項馬拉松賽事的人員增加,一些突發身體不適時常降臨在賽道上。心臟驟停是對跑者生命最大的威脅。由於馬拉松賽道過長,救護車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一個特殊的志願者群體——“急救跑者”應運而生。他們從馬拉松選手中産生,需要一年內至少有3次馬拉松完賽經歷,對成績有嚴格要求;不承擔急救任務外的任何商業和非商業任務。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具備一定的急救技能:如果是執業醫生或者護士,需持有心肺復蘇相關證書或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證明。如果是非醫務人員,則需要提供有效期內的紅十字會、急救中心等機構頒發的急救證書。

“每場比賽前,急救跑者都會有賽前培訓,指揮部負責人會講解保障工作要求及具體工作安排,包括賽事介紹、賽道及天氣情況分析、應急機制及預案講解等,同時也會對跑者的急救技能進行復訓和考核。”譚興禮介紹,比賽開始後,急救跑者將統一分組按照規定配速參賽,要求放棄成績,不超速,不做任何無關急救任務的事情。

經過科學分組配速,急救跑者分散在整個賽道中,擔負起“巡航賽道”的重任——全賽道、全時段覆蓋監控整個比賽。“時刻保持冷靜和快速反應,隨時觀察前方和左右選手的狀態。”譚興禮説。

“除了心臟驟停,高溫下參賽引發的熱衰竭、熱射病,低溫環境下參賽引發的失溫等,也會威脅參賽選手生命。”譚興禮説,急救跑者必須搶時間,“與死神賽跑”,譚興禮如此描述急救跑者的工作意義。

譚興禮曾在北京、重慶、四川、湖北、甘肅、雲南等地眾多馬拉松賽事中參與急救跑者和賽道救援指揮服務,也曾多次救助他人,他直言“見到的狀況越多,越發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心肺復蘇急救技能,加入到急救跑者群體中,“急救技術和設備越普及,急救志願者越多,心臟驟停這樣的可怕病魔將愈發弱小,生命之光將持續閃耀。” 譚興禮説。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3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