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藝術家安迪勒·迪爾溫創作的《諾齊瓶》陶器。

中國美術館供圖

俄羅斯藝術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沃爾科夫創作的《風暴越野》布面油畫。

中國美術館供圖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空谷有音——老子出關》青銅雕塑。

中國美術館供圖

  巴西藝術家克裏斯圖斯·諾布萊加創作的昆蟲系列Ⅱ。

中國美術館供圖

  觀眾神情專注地觀看展品。

孫庚辰攝

“特色·融匯——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特展”4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中國美術館、南非伊齊科博物館聯盟、巴西國家美術館、俄羅斯國家東方民族藝術博物館和印度國家現代美術館,來自金磚國家的5家美術館聯袂為中國觀眾帶來了62件各具特色的經典藝術作品。

展覽圍繞“特色·融匯”主題展開,通過國畫、油畫、攝影、裝置等作品展現了不同文化的印記,其中既有原生於當地的文化彰顯,亦有文明互鑒産生的影響;既有各自在造型特點、形式風格、表現語言、審美意境等方面獨特的地域性面貌,亦有與他國交流、融匯的成果。

各美其美

傅雷曾講“夫一國藝術之産生,必時代、環境、傳統演化,迫之産生……亦猶橙橘橄林之遍于南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也。”金磚五國的文化特色與其所處之境密切關聯,如巴西和南非的自然景觀與歷史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特點之一。“彩虹之國”南非將傳統、精神與文化元素相碰撞,與現代、當代作品相融合。南非有許多土著民所繪的岩畫,其中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的桑人岩畫很具有代表性。

在南非東部的德拉肯斯堡地區,因有綿延數百公里的斷崖地貌,當地生活的原住民部落桑人(南非歷史上通常把從事狩獵活動的獵人稱為桑人)便在峭壁岩洞中繪製了大量岩畫,主題多圍繞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場景,如娛樂、狩獵、戰爭、宗教等方面。南非畫家喬治·斯頓于1865年創作的《岩畫復刻》,據此以水彩畫再現了南非的早期藝術作品,展現了各類神怪場景,描繪了羚羊和貓科動物,以及瘦長的半人半動物的傳統神話形象,象徵著靈魂出竅的體驗。從千百年前富有內涵的原始作品,到現代藝術家的創作,人類始終追求著精神思想與文化理念的表達與傳播。

印度藝術家拜爾斯沃·森通過一組水彩風景作品來展現他的思考與抉擇。作品分為4個部分:賦予風景神性的“自然的壯麗”;描繪托缽僧、吟遊詩人的“探索者”;在修道院和偏遠山丘、洞穴等“神聖的居所”中苦修與冥想的宗教人物;彰顯藝術家浪漫情懷的田園社會中“生活的韻律”。這些作品多以人與自然為主題,不論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還是幽暗的森林,抑或飛流直下的瀑布,大自然在變化多端中展示了它的遼闊胸懷和無限魅力。而畫中人物,雖多為遠景輪廓,卻好似點睛之筆,于茫茫天地間顯示最頑強的生命力。畫家大量使用掃刷畫法,使作品增添了光輝與氣勢。在展覽現場,觀眾需透過放大鏡欣賞卡片般大小的作品,進入拜爾斯沃·森的世界,與作品中的自然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對話。

印度國家現代美術館館長戈拉納雅克與拜爾斯沃·森看法一致,認為自然是藝術的啟蒙老師。“我們的先人聆聽瀑布流水,仰望浩瀚星空,從中獲得靈感與啟發,他們見識到了自然的宏偉壯麗”,戈拉納雅克如是説。

美美與共

縱觀人類歷史,古代各文明間通過暴力戰爭或和平交往的方式實現了交流與融匯。非洲和南美大陸經歷過被殖民的苦難,同時也留下了歐洲文明的火種,這種文化、社會、經濟的多架構聯繫一直持續到今日。來自巴西的維克·穆尼斯善於用各類材料重建圖像,經常從不同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中取材進行創作。特展上,穆尼斯的兩幅作品分別臨摹了義大利藝術家喬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的《監獄》和英國攝影師茱莉亞·瑪格麗特·卡梅隆的《拼圖》。隨著各國交流的深入,南美大陸的藝術中也能見到中國元素。巴西藝術家阿豐索·托斯特在中國遊學期間,從河北農村收集了各類自製農具,他使用木頭為材料來雕刻這些農具的手柄,從而形成了《工作室系列—AT6597》作品,並借該作品向巴西歷史上的甘蔗園勞動者致敬。

金磚五國分別來自四大洲,其文化間的交流使各方相互啟迪、相互借鑒,這種影響早在千年前就已産生。縱然有喜馬拉雅山的阻隔,中印間的文化往來卻從未阻斷,印度文學巨匠泰戈爾和現代藝術先驅鮑斯都曾訪問過中國,而從古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也早已融入華夏文明的血脈之中,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藝術便見證了古印度文化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而佛教聖物蓮花與中國文化也頗有淵源,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愛蓮説》中的蓮花形象深入人心。展覽中陳列了多幅以蓮花為主題的作品,其中《和平萬年》是齊白石1952年所作,與當年在奧地利召開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的歷史顯現出關聯性,表現出他為民生祈福的美好願望。饒宗頤的《蓮蓮吉慶》,則以大面積的紅色為底描繪出水芙蓉的靜雅美好,畫面充滿喜慶、富貴、祥和的氣氛,用筆的率真、樸質使觀眾獲得更為純凈的審美體驗。

中國藝術受到俄羅斯藝術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俄羅斯對東方傳統文化也産生了濃厚興趣,曾經有一批俄羅斯藝術家在遊歷東方時被其傳統文化藝術所吸引,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俄羅斯對東方民族藝術體驗的關注。俄羅斯畫家、作家廖裏赫的早期作品大多描繪古羅斯傳説的歷史題材,後開始關注東方哲學,定居並終老于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麓,他曾到中國多個地區考察。廖裏赫的《造船》用深沉樸厚的筆觸,以土黃和土紅為基調,描繪了俄羅斯東方民族在水邊造船的勞動場景。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融匯而美好。金磚五國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下,金磚國家藝術與文化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文明互鑒的背景下,以各國經典藏品的互展等多樣的藝術交流形式構建對話平臺和空間,將為促進金磚國家文化藝術及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繁榮、增進金磚國家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民心相通,以及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6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