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到2025年基本形成 典範城市的建設框架

  長江新城核心區高空航拍(長江日報資料照片)

近日,長江新城總體規劃方案通過全國專家組評審,總體規劃方案形成了長江新城建設“2025年沿江、2035年環湖北拓、2050年點睛”的發展時序。即2025年,建成由軌道交通、高快速路、城市主幹道構成的沿江交通廊道;2035年,進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區、國際總部區、科學研發區、共用創新區、文化體驗區的建設;2050年,向東、向北,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長江新城總規進一步明確構建“1+5+1”的發展目標體系,“1”是打造成為武漢的未來之城;“5”是打造成為創新名城、生態綠城、現代智城、國際友城、創富民城;“1”是建設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典範新城。重點培育智慧創新、金融科技、國際交流的三大核心功能。

總規從組團式空間佈局、水環境保護及生態安全格局、藍綠生態網路、綜合交通體系、公共服務水準等方面,繪製了一幅“三步走”的“願景圖”:

到2025年,基本形成典範城市的建設框架。強化武湖綠心、沿江發展軸、西部發展軸的建設。以武湖為綠心,嚴格控制武湖-草湖藍線,聯通水系,增大蓄洪能力,打造城市水庫;借鑒韌性海綿城市的理念,打造現代威尼斯。研究啟動軌道交通20號線、27號線,建設諶家磯、武湖、陽邏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長江新城5G試驗基地,實現商用;實施城市光網工程,打造全球首個全光網城市。

到2035年,基本建成創新引領的現代化典範城市。到時,長江新城地鐵站點600米人口和崗位覆蓋率大於60%,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100%,實現全路網綠色公共交通智慧調度。區域內藍綠空間佔規劃範圍面積達65%以上、擁有綠道長度超400公里。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達100%、清潔能源佔比100%。

到2050年,進一步向北輻射大別山革命老區、向東沿長江主軸和邾城方向拓展,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評審會上,來自全國的12位專家聽取了彙報後,認為方案內容全面、技術路線清晰、成果規範,充分體現了城市新舊動能轉換、以人為本及綠色發展要求,現場一致通過。

下一步,長江新城管委會、市國土規劃局將認真研究吸納評審專家組意見,對總體規劃方案進一步優化完善,推進規劃的法定化工作,為總體規劃的實施提供法制保障。

連結>>>

30分鐘到孝感、天門 3小時到京津冀、長三角

未來之城構築一體化出行格局

作為城市發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區、全球未來城市的樣板區,長江新城會建成什麼樣?總體規劃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未來之城的全景圖。

一小時快速交通圈可達全市

在區域結構上,長江新城將加快構建大都市區空間結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環射互通,促進空、鐵、水、公聯運,江海直達,打造複合高效的交通新格局。構建“雙快四網”格局,形成長江新城與周邊大臨空、大車都、主城區一小時快速交通圈;與周邊的孝感、天門、潛江等城市形成30分鐘城際交通圈;與合肥、宜昌、南昌形成一小時高鐵交通圈;與京津冀、成渝、珠三角、長三角形成三小時門戶圈的零溝通、無阻礙的對外交通格局。

依託武湖打造城市水庫

在生態格局上,更加彰顯“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生態結構,實現“理水、融綠、營城”。依託武湖、草湖核心水體構建城市水庫,實施上、下湖隔堤工程;構建完善的河道河湖體生態系統,打造融入景觀的生態雨水管理體系;營造共生綠楔,實施大別山到木蘭山到長江的山湖林田河的整體的涵養與保護,構築十字生態軸、環城七彩森林帶、縱橫藍綠網、兩級通風廊道;傳承山水文脈,融匯未來模式,形成科學研發、共用創新、商務服務、國際經濟、港口自貿、生態示範等發展片區。

三大超級轉机站滿足換乘需求

在交通結構上,長江新城打造適應未來出行的城市交通樣板,構築空中、地面、地下一體化出行模式。空中包括空中軌道、空中步道、低空無人機,地面採用智軌、無人駕駛道,地下採用地鐵、地下道路網和地下物流的格局。特別是構建公交+慢行體系,推進全程綠色出行。打造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形成一條市域鐵路、四條快軌、六條浮軌的格局,重點將形成三個超級轉机站:一個在諶家磯,一個在武湖,一個在陽邏,以滿足市民的換乘需求。

智慧新城成為全球亮點

在産業形態上,智慧、低耗、高效的創新經濟將成為長江新城發展的新引擎。未來,長江新城將通過建設全城光網、全域WiFi、千兆入戶、智慧應用等項目,成為“中部支點、全國重點、全球亮點”的新型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