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錫林郭勒7月19日消息(記者王晶)7月,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賀斯格牧場北40公里處,向遠望去,大片油菜花開得正盛,一群草原牛散佈其間“慢悠悠”地吃著草。而在另一側約6000平米的“牛餐廳”內,牧民們正以特殊的配方飼料飼喂肉牛。
“這些飼料是由秸稈、甘草、玉米等混合攪拌而成,是為了促進肉牛機體內微生物的生長效果,讓它們能保持良好的膘情。”呼格吉勒圖是這家賀斯格綠色産業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今年是他來到烏拉蓋管理區養牛的第三年。
他口中的肉牛,並非國産,“我們從國外引進品種,包括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一般的蒙古牛養3年才能達到近250公斤,而安格斯和西門塔爾飼養12個月就能達到350公斤。”
為擴大産量,引進國外良種是這家企業在發展生態牧場方面的一項具體舉措。但同時,為保護草原生態,對牧場進行功能分區也尤為關鍵。
“過去我們仍用相對粗放方式養殖。”54歲的牧民陳龍傑告訴記者,傳統的畜牧業超載過牧,給草原生態帶來破壞,不利於畜牧業的持續發展。於是,在呼格吉勒圖的帶領下,包括陳龍傑在內的不少牧民觀念發生轉變,開始嘗試標準化規模養殖。
“我三年前來管理區時,這裡的放牧時間為6—7個月,如今縮短至3個月。現在7月中旬,不少牛仍被關起來,其實就是為了保護草原生態。”呼格吉勒圖説。
但放牧時間縮短,這期間牧場9000多頭牛的飼料從哪來?
“我們流轉了2萬多畝耕地種植玉米和燕麥,這樣一來,肉牛的‘口糧’維持到9月份都沒問題。”據呼格吉勒圖介紹,賀斯格公司與烏拉蓋管理區3戶牧戶通過訂單回收安格斯犢牛方式建立緊密型牧企利益聯結機制,目前3戶牧戶已經與一家公司簽訂了180頭安格斯肉牛進口協議,所産犢牛由公司按照保護價回收。
此外,他們還通過為當地牧民提供良種母牛(種公牛)、胚胎、冷凍精液、技術培訓、機械設備以及訂單回收犢牛、採購優質牧草等方式,與牧民建立了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輻射帶動周邊乃至全盟養牛戶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牧民增收。
養牛是一個精細化的活兒,産業鏈長,從飼草種植、養殖、加工到農旅融合,每一個鏈條都息息相關。所以,呼格吉勒圖在向記者談及牧場下一步規劃時,屢提“精細化”一詞,“包括育種、繁殖、飼養以及品牌推廣等。”
實際上,在烏拉蓋管理區,像賀斯格綠色産業進出口有限公司這樣的畜牧業企業,都在不斷尋求方法向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向發展。而在這期間,政策的扶持也為他們提供了有利發展條件。
烏拉蓋管理區農牧林業科技局副局長寶金山介紹,近年,烏拉蓋管理區累計投入3.5億元,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農牧企業轉型升級等措施,加快肉牛産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政府為當地牧民提供種牛購買補貼,純種每頭補貼5000元。在土地租用、購買設備上也提供資金支援,每平米補貼300元。”寶金山談到。
2017年,烏拉蓋管理區牧業年度肉牛存欄總規模達3.38萬頭,牛群良改化程度達99.6%。據了解,內蒙古奧科斯牧業已加入全國性肉牛育種聯盟“金博肉用牛後裔測定聯合會”和“肉用西門塔爾牛育種聯合會”,賀斯格綠色産業進出口有限公司已加入“紐西蘭安格斯牛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