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睛+吸金 同質競爭熱

暑期旅遊亂打“親子”牌

  暑期親子遊火爆,各個旅行平臺都有名目繁多的親子遊線路

每年暑期都是家長帶娃出遊的高峰期,旅遊市場上,也一水兒都是與娃相關的旅遊線路。

根據相關機構發佈的《暑期出遊預測報告》,今年暑期,出境遊預訂人次較去年同期上漲1.2倍,親子家庭遊等預訂人次佔比達五成左右。

然而,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親子遊火爆的背後,卻隱藏著産品同質化嚴重、內容單調、名不符實等問題。

現象

暑期旅遊親子遊訂單佔五成

這兩天,市民吳女士正在挑選旅遊線路,她打算8月初帶三年級的女兒一起出國玩一趟。然而,名目繁多的線路卻讓她看得有些“頭大”:“都寫著親子遊線路,可是也沒看出來到底適不適合孩子參加,而且價格還真是不便宜。”

北青報記者查詢各大旅行社近期主推的線路發現,親子遊無疑是目前最火的旅遊主題。“今年1至6月參加親子遊的兒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5%,其中3歲以上的兒童佔主力。今年上半年親子遊訂單佔我們總體旅遊訂單的三成以上,暑期親子遊的訂單比例高達五成。”攜程旅遊相關負責人透露。

近期相關機構針對親子遊的一份調查顯示,9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參與親子旅遊;出遊次數方面,65.2%的受訪者表示會帶孩子出行2次,28%的受訪者將安排3至4次出行。而從實際出行情況來看,過去一年,也有近9成家庭帶娃一起出行。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線上親子遊市場規模達到207.9億元,增速超過80%,預計今年親子遊市場規模將達近500億元。然而,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如此火爆的親自遊背後,卻存在種種亂象。

調查

親子遊缺乏“親子”元素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親子遊産品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多數親子遊線路只是在原有産品基礎上簡單加以包裝,比如加入一個或幾個親子主題要素,像是度假村型酒店、主題遊樂園、海洋館等,就搖身一變成了暑期爆款親子遊線路。

在某旅行預訂平臺選擇親子遊項目後,可以搜出數百條相關線路。然而,這些線路大多是在一長串旅遊目的地名字後面加上了“親子”兩個字,內容與同款非親子遊産品相比並沒有多大差別。比如一條“廣西桂林+陽朔+漓江5日4晚跟團遊”線路,其親子團的概念主要體現在包含了兒童含自助早餐+親子房間佈置,但在最主要的景點和行程安排等方面則與普通線路無異。

另外一條“雲南+昆明+大理+麗江+玉龍雪山6日5晚跟團遊”線路,雖然標明是親子遊線路,但行程裏除了每個兒童贈送小豬佩奇風扇和小豬佩奇貼紙外,並沒有任何親子元素。此外,玉龍雪山的景點安排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顯然並不合適。出境遊親子線路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某平臺銷售的“嗨玩赴泰樂享之旅”雖然在行程中加入了普吉島幻多奇樂園和清邁夜間動物園等比較適合孩子的景點,但也有人妖秀等不適合兒童的項目。港澳産品則因為包含迪士尼或海洋公園而直接變成了親子遊線路。

“目前親子遊市場的主要問題是以標準産品冒充親子線路,很多産品雖然冠以親子遊的標簽,但內容依舊是普通産品,沒有在景點、住宿、餐飲等行程安排方面做優化,缺乏真正的親子遊元素。”一位旅行社內部人士透露。

服務品質與需求不匹配

“帶小孩旅遊,餐廳、酒店、景點應該都和普通團有區別,畢竟小孩和大人的需求不一樣。”遊客李女士説,但在參加親子遊項目後,她卻發現服務品質與自己的需求難以匹配,“基本上親子遊線路什麼樣兒都是各家旅行社自己説了算”。

如李女士所言,目前市場上的親子遊産品品質普遍良莠不齊。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成熟的親子遊産品已經走向進一步市場細分,比如眾信旅遊將親子遊市場分為0-3、3-6、6-12歲不同領域,並對應不同類型的産品。

與此同時,大多數線路還停留在幾年前的老水準,所謂親子遊線路僅僅是以給孩子贈送一些小禮品等方式敷衍了事。

不與客戶需求掛鉤,親子遊的服務品質就難以提高。“服務品質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但會直接與團費掛鉤。”業內人士透露,一些高品質的親子遊産品不僅酒店標準更高,餐廳也會選擇“親子類”飯館,滿足孩子吃飯和玩樂的需求。

此外,親子類線路的行程節奏會比較舒緩,瘋狂趕景點類的線路並不適合孩子。“親子遊線路的‘講究’很多,所以價格也會比普通線路貴三分之一左右。”該人士透露,而這也正是目前市場上許多線路“改頭換面”直接“冒充”親子遊線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

産品同質化嚴重是親子遊市場的另一大問題。北青報記者諮詢了多家旅行社門店發現,其推出的親子遊産品基本大同小異,而且銷售人員往往把親子遊等同於遊樂園遊,所推薦的線路不外乎迪士尼、海洋館一類,對於親子遊本身的服務和行程細節則都未涉及。

“産品同質化、親子遊特性不明顯等成為親子遊市場的普遍問題。其關鍵原因在於專業親子遊設計人員、帶團人員數量有限,使得親子遊産品豐富度不夠。”途牛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市場上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親子旅遊産品,但整個行業在創新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此外,北青報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的親子遊産品,並非都來自旅遊機構,家長預訂親子遊線路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門。一位小學生家長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和孩子從學校報名參加過夏令營,參加過校外補課機構組織的出遊活動,去年還跟著別人一起參加了一個家長攢的旅遊團,帶孩子坐火車去新疆探索地理、生物知識。“基本上都是去景點逛逛,去國外的話頂多逛逛當地的學校。”

觀點

親子遊應提供與價格相符的專業服務

親子遊並非專業名詞,而是以旅遊主體的方式命名,從法律層面來看,兒童和一般遊客在屬性上並沒有區別,只是從行銷的屬性上做出的一種細分。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教授馬曉龍認為,這種特點決定了親子遊市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間。同時,也很難從國家標準或者專業旅遊管理條例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特別的規定。

“我們對親子或研學類旅遊産品的開發力度還不夠。”馬曉龍認為,這不僅跟旅行社相關,也跟地方政府相關,光靠旅行社的力度還難以開發出深度的親子遊或適合學生的研學類線路。“比如説去黃山旅遊,家長帶孩子來這裡不僅要看風景,還應該有專家型的人員來講解黃山的地貌、地質特徵,當地政府可以根據黃山的特點開發一些適闔家長和孩子互動、學習知識的線路,而不是讓他們跟普通的觀光遊客一起擠著爬山。”

“親子遊産品比一般産品貴很多,這價格裏面應該包含專業性的服務。”馬曉龍説,然而現狀卻是普通線路打著親子遊的旗號收了高服務的費用。馬曉龍認為,親子遊最大的特點是互動性強,孩子在旅行途中通過與家長的互動可以學習到一些知識。他建議旅行社和地方政府合作,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填補目前市場上的空白,同時旅行社還應該引入專家型的講解人才,或者加強對導遊人員的培訓,以滿足親子遊市場的需求。 本版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