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推動各項保障服務讓帶娃老人成為咱的新市民(關注帶娃老人②)
核心閱讀
包頭市引導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沒落戶孩子也能入托,為帶娃老人減負;社區組織多種文娛活動,提供文娛場所,讓老人們更好地融入社區;目前包頭市已經與全國31個省份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網路互聯,參保老人可辦理異地就醫備案,符合條件還可獲得包頭市的大病救助。
包頭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擁有基數龐大的産業工作者,流動人口人數眾多,帶娃老人數量呈現增長趨勢,使得養老等相關服務發展需求更加多元。
近年來包頭市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帶娃老人擁有歸屬感、融入感,與他們的子女一樣,成為包頭市的新市民。
孩子能入托
負擔減挺多
下午5點,家住昆都侖區昆工路街道東友誼22社區的康淑花大媽,剛剛收拾好東西,準備到幼兒園去接自己4歲的小孫女。
“前兩年,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個節奏,白天黑夜都圍著小孫女轉,確實累啊。”康淑花説。4年前,她從河北張家口老家來到在包頭打工的兒子家,幫忙照顧孩子,今年她已經63歲了。
帶孫女對於老人來説並非是輕鬆活,為了讓兒子兒媳能休息好,孫女從小就跟著康淑花睡覺。“孩子一兩歲的時候,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實,一方面是孩子容易哭鬧,另一方面是生怕孩子踢被子著涼感冒了,或者一不小心從床上掉下來,睡一兩個小時就得起來看一看,生怕有什麼問題。”康淑花説。
給孫女做飯也耗費精力,老人扳著指頭數,“牛奶、小米粥、雞蛋羹、兒童掛麵等,每天都得變著花樣來,還要符合孩子口味,這樣一天三頓才能吃好。”
孫女慢慢長大,入托的問題又擺在了老人面前。“當時擔心兒子沒在包頭落戶,孫女不好入托,沒想到無論公立、私立幼兒園,不管戶口在哪,只要去登記,檢查好身體、報名交費就能入托。”康淑花告訴記者,最終一家人選擇了離家最近的一處私立幼兒園。
“現在孫女一日三餐都在幼兒園吃,每天交18元的伙食費,就能吃得很不錯,入園以後都吃胖了。”老人笑道。
孫女入了托,老人的負擔減輕了,空閒時間也多了起來。現在她每天都會和社區的老人們坐一坐、嘮嘮嗑,前段時間她還在社區幫忙打掃衛生,掙點小錢。“我還打算加入社區的老年舞蹈隊,一起跟著跳跳廣場舞,鍛鍊身體。”
“單靠政府辦的公辦園,顯然無法滿足學前教育需求,還要有效引導和支援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為此,我們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方略,即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減免租金、以獎代補、派駐公辦教師、優質公辦園辦分園、集團化辦園等方式,確保了民辦幼兒教師隊伍相對穩定。”包頭市教育局副局長田珺介紹。
截至2017年底, 包頭市共有幼兒園326所,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人數佔80.43%,全市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由2011年底的55%提高到94.07%,學齡幼兒入園難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為帶娃老人們減輕了負擔。
同時,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群體的入學問題,包頭市出臺相關政策意見,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公辦學校接收為主”原則,在內蒙古率先實現100%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隨遷就學問題,在學籍管理、入隊入團、課內外活動、評優評先、中考招生政策等方面與當地居民子女一視同仁。據統計,2017—2018學年初包頭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佔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34%,其中98.5%在公辦學校就讀。
社區活動多
豐富了生活
對於今年69歲、住在同一社區的趙玉榮來説,看孩子早已不是她現在的主要任務了。來自遼寧營口的趙大媽,一退休就來女兒家照看外孫了,這一住就是18年。“如今外孫快高三了,早都不用我管了。”趙玉榮笑著説。
隨著外孫一天天長大,趙大媽的閒暇時間也越來越多,這對於性格開朗、天生閒不住的她來説,反倒有些不適應。“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每天閒著也不是個事,當時社區也沒有老年人的活動團體,我便産生了自己組建一支隊伍的想法。”趙大媽告訴記者。
2012年,趙大媽組建了一個老年人常青藤藝術團,“一開始許多人還不太願意參加,隊伍只有七八個人,後來社區的老人們看著我們跳舞、扭秧歌,越看越有趣,大家相互帶動,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今我們隊伍已經有130多人了。前不久還在昆都侖區廣場舞大賽上獲得了第三名。”作為藝術團團長的趙玉榮一臉驕傲地説。
“我們社區的老人們相處得特別融洽,幾乎沒有吵架的,不管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有什麼困難大家都會幫一把。”今年60歲、來自烏蘭察布的曹俊娥老人説。
2017年,社區于大媽的丈夫突發胃病,由於早高峰打不到車,老人們便借了一輛手推車,互相接力將其送到了醫院。今年3月,本地老人朱大媽,在路上忽然感到一陣頭暈,只能扶著樹站立,被社區一位外地老太太發現後,立刻找到其家人,送往醫院……像這樣老人們互相幫助的例子,在社區數不勝數。
“對於這些老人來説,除了子女的陪伴,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需要社交、文娛等活動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東友誼22社區黨委書記、社區主任郭孝紅告訴記者。
為了能讓老人們更好地融入社區,有歸屬感、融入感,社區積極組織老人們參加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前不久端午節我們就組織社區裏的老人們一起包粽子,平時我們也會看望孤寡老人、為老人們慶生。”郭孝紅説。此外,社區還專門開闢了多功能活動室、棋牌室、乒乓球室、閱覽室等,為老人們提供相關活動場所。
醫保政策好
報銷不用跑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生了這麼大一場病,最後也沒花多少錢,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還天天來看望我,太讓我感動了。”説這話的,是家住昆都侖區林蔭路街道友誼21社區的趙玉田老先生。
2003年,趙玉田老兩口投奔在包頭市工作的兒子。今年已經70歲、一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老人,於今年4月突發心梗,連做了兩次心臟支架手術。
“家裏本來就困難,如今我這一病,這麼多錢可咋辦。”這筆錢讓老人犯了愁,沒想到,由於之前老人在村裏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到一個月,13萬元的手術費就報銷了近8萬元。
“剩下的費用,辦事處正積極為老人辦理包頭市的大病救助,按照相關規定,民政部門將按照自負醫療費用30%以上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林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傑説。
對於年齡普遍較大的外來老人們來説,生病在所難免,此時,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能否直接結算、程式是否便利對於他們來説就十分重要了。
“今年6月,啟用國家統一的《異地就醫登記備案表》後,參保人員只需提供相關證明即可隨時辦理異地就醫備案。”包頭市醫療保險局異地結算科科長孟憲敏介紹,對於內蒙古範圍內異地住院和跨省多次異地住院的,可以直接電話備案或在醫保局業務窗口進行備案,方便外地老人異地就醫結算。
截至目前,包頭市已經與全國31個省份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網路互聯,共有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18家,所有三級醫療機構全部與國家網路平臺實現了互聯,每一個旗縣區都有一家跨省定點醫療機構。
包頭市民政局局長雲港介紹,近年來,包頭市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407個,初步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同時,設置了統一社會救助申請受理窗口,開通了“12349”社會救助熱線,使外來老年人群體“求助有門、受助及時”,享受與戶籍老年人同等的“救急難”救助。(張 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