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作奉獻 祖國知道我

“軍迷”們近日又迎來一個好消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透露,今年珠海航展上“20系列”高端航空裝備有望集體公開亮相,其中已列裝部隊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殲—20備受矚目。

低空通場、快速爬升、空中滾轉和大坡度盤旋……很多人還記得兩年前的珠海航展上兩架殲—20戰機的首秀,短短一分鐘的亮相讓觀眾振奮不已!

當時在現場的殲—20研發團隊卻無暇抬頭欣賞這英姿,他們都在低頭看著儀錶,密切關注著一個個數據。作為研發團隊,他們遠不如殲—20戰機那樣引人注目。“什麼也不説,祖國知道我”,他們早已習慣了默默付出……

創新融入團隊基因

新機研發是理念、技術、研發體系的全面創新

走進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綠意蔥蘢,4個鳥巢形的研發大樓讓人眼前一亮:殲—20的誕生地,沒有想像中的緊張沉悶,而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技術“極客”聚集地。

飛機研發是跨學科、大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百個專業,尤其是跨代飛機的研製,是在自由王國裏的自主探索。這個上萬人的研發團隊,不斷拓展創新邊界,引領技術發展。

殲—20身負很多“首創”和“第一”。總設計師楊偉介紹説:“我們在世界上獨創了殲—20的‘升力體邊條鴨式佈局’,使飛機既有很好的隱身性能又有很強的超聲速和機動飛行能力。在態勢感知、資訊對抗、機載武器和協同作戰等多個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

秉承“非對稱超越,無邊界創造”的創新理念,與以往型號不同,殲—20不單純談論技術先進性,而是以未來戰略需求來佈局戰機能力、規劃技術路線。楊偉認為,殲—20的創新理念,即根據戰略需求牽引技術方向,有取捨有權衡,不跟隨不攀比,打造適合中國的新一代戰機。

與此同時,殲—20的研製過程中,首次建立了全域覆蓋的飛機數字化協同設計製造系統、虛擬倣真和試驗驗證環境;在國內首次實現全三維模型貫穿新機研製全過程,推進全生命週期無紙化、無實物樣機、數字量傳遞、數字化管理。設計手段、研發體系的創新,大大縮短了殲—20的研發週期,創造了在超短研發週期內實現首飛的“奇跡”。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黨建凝聚團隊合作

聯合黨建搭建設計和製造溝通橋梁

一款新飛機的研製,包括方案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試製和試飛、定型等多個不同階段,各階段、各環節均涉及單位之間、部門之間的協同作戰,相互之間通力合作至關重要。

比如,設計方需要了解相關製造和裝配技術,否則會影響成本和製造週期;製造方也需要了解設計技術和要求,才能把圖紙變為現實且實現功能。有時候難免因為相互認知不夠全面而持有不同看法。彌合分歧、加強溝通,聯合黨建就成了制勝法寶。

“在新機研製中,複合材料用量和結構類型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這對設計和製造雙方都是巨大的挑戰。”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結構部黨總支書記甘學東表示。如何密切配合應對挑戰?從2013年開始,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結構部、強度部以及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復材廠定期聯合舉辦黨團共建活動。

“既有思想建設交流,也有業務技術探討,還有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大家漸漸熟悉起來,協作氛圍也越來越好。”甘學東説。良好的合作促進了技術突破:複合材料在殲—20上的應用從非主承力結構擴大應用到機翼等許多主承力結構,結構實現整體化,大幅提高了我國戰鬥機的複合材料應用水準。

攻堅鍛造團隊品格

始終保持打破常規的創新熱情,同時嚴格遵規守紀腳踏實地

“確保首飛節點,還是把原有設計推倒重來?”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機電部張志劍至今仍記得機電綜合管理系統方案調整時的兩難抉擇:隨著設計工作的推進,總師系統團隊發現機電管理系統改成新的系統架構,飛機性能會有質的飛躍。這也意味著之前的工作要全部推倒重來,耗時耗力。不改,保首飛節點沒問題,但首飛之後還得改;改了,就得推遲首飛時間。怎麼選?

“改!”最終,殲—20團隊選擇了後者,得到上級機關的大力支援。機電管理系統研發團隊開足馬力、加班加點,高壓工作持續了半年。“成功的那一刻,大家合了一張影,照片上不少人的眼睛是紅的……”一位成員説。

困難挫折是“必修課”,負責任務系統靶試的團隊也不例外。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新機任務系統主管總師王陽告訴記者,在靶試現場,眼睜睜地看著新機發射的導彈偏離靶機,大家的情緒都失控了:幾年時間的研發與努力,難道就要付之東流了?

痛哭過後,王陽率領團隊馬上跑回工作室進行數據分析,僅兩三個小時就迅速鎖定了故障原因。“在試飛期間,及時發現問題對項目本身的發展、對團隊的成長都不是壞事……這次過後,我們就沒再失敗過。”王陽説。

吃在辦公室,睡在試驗場;錯了就從頭再來,病了也不下火線;看到了新飛機的首飛,卻錯過了自己孩子的降生……“我們搞的不是一個‘輪子’,不是一個‘把手’,而是擔著國家未來安全的擔子。從事這麼重要的事業,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楊偉説,在使命感的激勵下,團隊在攻堅克難中始終保持打破常規的創新熱情,同時嚴格遵規守紀腳踏實地。

殲—20研發團隊內部把新機叫做“威龍”,網友們也給它起了很多昵稱:“黑絲帶”“銀河戰艦”……“這些名字,我們都非常喜歡。”説起殲—20,團隊成員都有一種看著自家孩子慢慢成長的自豪感,“推動殲—20系列化發展、不斷提升作戰能力,邁向戰鬥機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的新征程,我們一直在路上!”楊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