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高精尖”走出“深閨”可共用 四川探索軍民深度融合

中新社四川綿陽7月16日電 題:“高精尖”走出“深閨”可共用 四川探索軍民深度融合

“以前我們生産的發電機接受電磁相容性檢測需要送到北京,現在在綿陽就可以了。時間由一個月縮短到7天,費用也降低了70%。”談及國家級科研院所的科學儀器對企業開放意味著什麼時,賽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昆明列舉了上述數字。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2017年1月,在擁有十幾個國家級科研院所的中國科技城綿陽,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用平臺(下稱共用平臺)應運而生。

綿陽市科學技術和智慧財産權局副局長陳光明稱,綿陽聚集了一大批軍民融合特色的國家級科研院所,科研儀器設備眾多,“但有些利用率卻不太高,同時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卻有使用儀器設備的需求。”

據陳光明介紹,共用平臺以市場為主體,完全公司化運營,同時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在儀器資源持有方和需求方之間搭建橋梁,推動軍民深度融合。“通過平臺,企業很容易找到哪家科研院所能提供哪項服務,價格、地點都一目了然。”

在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檢測校準實驗室,記者見到了一批“高精尖”科學儀器。多年來它們僅供長虹自用,但如今通過共用平臺,這些“高精尖”走出“深閨”,發揮出了更強大的創新潛力。

該實驗室主任鐘濤説:“以半電波實驗室為例,(它)主要進行電子産品的電磁相容測試,造價近千萬元(人民幣,下同),這對中小企業來説投入就太大了。”鐘濤表示,電磁相容測試是電子産品進行3C認證的必要測試,實驗室共用後,既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研發進度,又節約了檢測費用。

正如鐘濤所言,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新研發過程中涉及的大量檢驗和測試,往往成為限制企業發展的“桎梏”。對此,劉昆明感受頗深。

“我們主要研發超低電磁干擾永磁發電機,在研發定型過程中,必須對發電機進行電磁干擾檢測。”劉昆明説,如果企業自建檢測實驗室,至少要花費數百萬元,因此他不得不將發電機運輸到北京等地,檢測週期長、費用高。

但如今通過共用平臺,這一難題得以解決。“我們在綿陽一大型軍工科研院所實現了檢測,時間由一個月縮短到7天,費用也降低了70%。”劉昆明説,共用平臺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支援。

數據顯示,共用平臺從2017年正式上線到今年6月底,已累計服務用戶約1300家,合同服務金額超3000萬元。

“共用平臺以全鏈條的儀器服務為核心,切實推動了軍地協同創新。”共用平臺總經理陳俊崗告訴記者,目前共用平臺已累計有3500余單涉及軍地協同創新的相關服務,其中26項已經促成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據介紹,截至2018年6月底,共用平臺已經上線超4300台(套)大型儀器設備,設備原值近40億元,聚集了各類專家215人,專業領域涵蓋材料學、應用化學、儀器分析等,形成了一萬餘項指標的檢驗檢測服務能力。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共用平臺活躍的服務機構不少於100家,儀器服務專家團隊不少於1000人,整合儀器設備不少於10000台(套),年服務科技型企業不少於10000家。”陳俊崗表示,屆時共用平臺將基本建立全鏈條儀器服務能力和專業服務團隊,成為國家級軍民融合儀器資源共用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