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台北7月6日電 在台灣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裏,靜靜矗立著一尊高大魁梧的人物石雕,為的是紀念台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雕像 新華社發
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台灣50年,寶島各族同胞自發組織起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頑強鬥爭,起義烽火連綿不息,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莫那·魯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莫那·魯道,1882年生於台灣南投大山裏的霧社部落。這裡位於台灣島中心位置,到處是深峻的溪谷和起伏的山巒,森林茂密,物産豐富,莫那·魯道和族人世居於此。他強健魁梧、膽識過人、公道正派,是受到敬重的部落首領。
日本侵略者對台灣少數民族同胞採取“理番”政策,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屠殺征討,將他們驅趕圈禁,與漢族同胞隔絕,派駐日本警察對他們施行監管統治,收繳武器,掠奪資源,剝削勞動。
1929年前後,日本殖民當局在霧社等地大肆掠奪森林和礦藏等資源,強迫少數民族同胞從事非人的勞動。由於不堪壓榨和淩辱,莫那·魯道帶領霧社族人,聯合馬赫坡、波瓦侖、斯固等多個部落,于1930年10月27日,利用殖民當局搞“神社祭日”、舉辦運動會的時機發動起義。他們襲擊日本警察派出所13處,殺死日本人134名,傷26名,奪取槍支180支、彈藥23000發,破壞電線和通信設施,引起巨大震動,史稱“霧社起義”。
起義爆發後,日本殖民當局出動軍警1400多人,動用飛機大炮,甚至使用化學毒氣殘酷鎮壓。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莫那·魯道率起義同胞憑藉山林險隘頑強抵抗36天。最後一批起義者燒燬自己的家園後,在馬赫坡社後山岩窟集體自殺。莫那·魯道英勇不屈,在山洞內飲彈自盡。據統計,起義者共有343人戰死,包括莫那·魯道本人在內有296人自殺身亡。1934年莫那·魯道的遺骸被發現後,日本殖民當局殘忍地將其曝曬,後運到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當作研究標本。
台灣少數民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説,1895年日本侵略者佔領台灣後,對台灣少數民族同胞發動了138次“剿番戰役”,並以“番童特別教育”對台灣少數民族下一代實施洗腦馴化。
“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起義證明,反殖民鬥爭絕不因殖民者的強制馴化而停止消失。”高金素梅説。
霧社起義給日本殖民統治以沉重打擊,有力鼓舞了兩岸同胞的抗日鬥志。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進步力量通過組織集會、發表文告等方式,對起義進行了聲援。“七七”事變後,懷著國恥家仇,不少台灣同胞橫渡海峽,回到大陸投入全民族抗日的偉大鬥爭。
1973年,莫那·魯道終於歸葬故鄉。如今,他長眠在霧社事件紀念公園中,除了雕像和墓碑,人們還為他和犧牲的台灣少數民族同胞立起紀念碑和牌坊,“碧血英風”“抗日英雄”的字樣分外醒目。霧社起義雖已過去80多年,但台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抗擊外侮所寫下的英雄篇章永遠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