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萬元可內推實習? 都是套路!

5萬元進投行、4萬元進諮詢行業、2萬元進網際網路企業……又到暑假實習期,一條第三方平臺出售內推實習機會的爆料,引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關注。

內推即內部推薦。記者調查發現,媒體曝光後,“保證實習機會”的資訊仍在一些平臺推送,這很有可能是第三方平臺與企業內部員工的私下交易,借助所謂的求職輔導漁利。

對此,有求職顧問認為其根源在於招聘資訊不對稱,一些仲介公司借內推之名推銷培訓課程,水分很大,有實習和求職計劃的大學生要評估課程後再做決定。

三五萬元叫賣實習機會

日前有微網志爆料稱,某培訓機構打著為實習生做求職指導的名義,推出收費內推實習服務項目,涉及眾多金融機構。

該培訓機構提供4種不同檔次的套餐:課程及實訓報價1.18萬元;可提供推薦信的精英學徒套餐報價1.58萬元;需要詢價的尊享套餐和星耀套餐,包含不限次數實習和校招VIP等。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的培訓機構並非少數,它們提供包括職業培訓課、修改簡歷、面試技巧培訓等服務內容,強調“保證實習機會”“現場實習,遠端實習,留用機會,一網打盡”。雖沒有對實習機會明碼標價,但這些擔保實習機會的培訓套餐,無不在彰顯實習的“昂貴”。

在這些求職平臺組建的微信群中,不乏有求職者稱順利進入心儀公司實習。而這些資訊又在朋友圈形成了“病毒式”傳播,導致部分大學生看到那些“金光閃閃”的公司名稱後,産生了購買意向。

在網上流傳甚廣的“目標offer及費用”一覽表中,仲介機構對於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做了明確分類,最貴的是投行和外資諮詢公司,實習機會標價高達4萬元~5萬元,最便宜的快消和網際網路企業,實習機會也在2萬元左右。

內外勾結的灰色交易

付費內推實習被曝光後,不少金融機構發聲明,表示與這些平臺並無合作關係。

“金融小夥伴”稱是通過課程為學員傳授行業知識和筆面試技巧等,使其增加獲得實習機會的概率,不存在買賣實習機會的行為,與各大金融機構的合作模式僅限于招聘資訊的傳遞和推廣。

對此,國內某求職平臺的就業顧問高雙向記者透露:“求職平臺提供的這些內部實習機會,很多是來自企業的業務部而非人事部門,決定是否留用的主動權也掌握在業務部門的手中,因此幾乎是內部資訊。這些實習也多沒有實習補貼,不走公司人事系統。實習期結束後,根據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決定是否正式留用,但平臺不會做任何保證。”

那麼,平臺與企業的業務部門存在利益輸送關係嗎?

某大型資産管理公司人力資源部人士向記者介紹,金融機構的實習機會分兩種:一種是由公司人事部門統一組織招聘,如寒暑假實習招聘;第二種是業務部門自行招聘。第一種招聘程式、審批規範,一般不存在問題。而第二種,特別是不簽實習協議、不發薪酬,以遠端實習為主的“小黑工”,操作空間就很大,內部人士推薦一名“熟人”,還是很容易的。

“‘付費內推’不可能是金融機構的官方途徑,很可能是內部員工與外部第三方機構私下達成的交易。”多位金融機構內部人士認為。

付費實習源於資訊不對稱

花上萬元買實習機會,究竟值不值得?

記者了解到,這樣的“買家”廣泛存在於海外留學生和一些非重點學校的學生中,其目的多是為“包裝”求職簡歷。

“值不值得還是因人而異吧,很多招聘就看求職者的畢業院校和實習經歷,他們喜歡在實習中積攢了人脈又熟悉業務的畢業生,還有的暑期實習後可以直接留下。”韓莉就曾通過第三方付費內推,進入一家券商公司實習。

她曾投過20多份簡歷都沒有回復。“金融專業多的是名校生和你競爭。”雖花費鉅資,但韓莉坦言,自己並非名校出身,專業也不對口,但特別想去金融機構,花錢在所難免。

然而,不少用人單位的實習名額越來越集中于內推渠道,一些企業官網甚至找不到實習招聘資訊。據了解,內推已成為企業較常見的實習招聘方式。對企業而言,內推更高效、省時省力,還有人際關係作擔保,可是一些平臺看到了商機、做起了買賣。因此,“內推”在找實習的大學生眼中變得“神秘”,甚至願意花重金來“買”。

“‘付費實習’的根源在於招聘資訊不對稱。”某招聘網站的求職顧問認為,在不知道名企招聘資訊的情況下,很難獲得實習或工作崗位,這是很多大學生遇到的情況。如果花費合理能提升求職技能,這樣的“實習套餐”可以適當考慮。但一些仲介公司借內推之名,推銷培訓課程,水分很大,因此實習生要評估課程後再做決定。此外,由於資訊真實性有待考證,過程無標準可依,一旦發生糾紛,求職者的權益較難保障。

彭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