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山西省面向4萬人開展殘疾預防重點干預和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為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如為0到17歲符合條件的聽障青少年免費植入電子耳蝸。還探索殘疾人集中托養,建設托養中心,推進醫養結合,與醫院合作,採取機構出錢、醫院出人的方式,不僅減輕了財政壓力,還取得了更好的服務效果。

“我聽見了!”山西省聾兒康復教育研究中心彩虹班的墻上,挂著4個大字。

彩虹班的孩子都是聽障兒童,他們的年齡集中在3歲到6歲。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參加語言和聽力能力訓練,這些孩子鼓著腮幫子、很努力地跟著老師練習發音。

針對殘疾兒

免費給治療

李昀蔓今年5歲,來到彩虹班已有一年多。她的頭髮上別著一根兩釐米左右的“小天線”,這是她聽清這個世界的觸角。

3年前,當同齡的孩子都開始學説話的時候,李昀蔓卻沒什麼動靜,她的母親陳云云産生了疑慮。別人安慰她:“孩子有的説話早,有的説話晚。”又過了幾個月,情況仍無好轉,陳云云著急了:“是不是孩子的聽力有什麼問題?”

從醫院一齣來,陳云云就哭了——李昀蔓右耳聽力損失70%,左耳也有相當損失,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

陳云云和愛人四處打聽治療方案。有人告訴他們,山西省有針對殘疾兒童的搶救性康復項目,如果達到條件,可以免費治療。

經過網上申請、初篩後,陳云云夫婦帶著孩子去定點醫院做了復篩。過了兩星期,他們得到了做手術的通知。“醫院建議右耳植入電子人工耳蝸,左朵佩戴助聽器。”陳云云説。

電子人工耳蝸的市場價,為10多萬元。當時,山西省為0歲到17歲的150名聽障兒免費植入電子人工耳蝸,並提供康復訓練費補貼,資金來源則是國家彩票公益金和省財政。李昀蔓成為受益者之一。

李昀蔓頭上的“小觸角”,就是電子人工耳蝸的接收器。現在,她可以聽清別人説的話,並背誦兒歌,基本達到同齡孩子的語言水準。“除了洗頭髮的時候,要把接收器拆下來,其他基本沒啥影響。”陳云云表示。

陳云云時常到山西省聾兒康復教育研究中心,參加培訓學習。“我們教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發音、保護聽力等。”語言訓練部主任王菁萍説,“這周教的是‘聽聲放物’。家長在孩子身後敲桌子,孩子聽到就把手上的積木放下來。通過這樣的訓練,來提升孩子的聽力。”

此外,孩子們每週還會接受個性化的單獨訓練。單訓室的玻璃是單向的,只能從外面看裏面。“這是為了方便家長觀察,又不影響到孩子。”王菁萍説。

按照年齡,彩虹班也是分大中小班的。除了專門的聽力培訓和語言課程,這裡和其他幼兒園一樣,也設有語言區、建構區、科學區等教學場景。用不了多久,這裡的孩子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進入普通的幼兒園和小學。

預防和康復

4萬人受助

今年,山西省實施覆蓋4萬人的“殘疾預防重點干預和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將其作為本年山西省“民生實事六項內容”之一。

山西省殘聯康復部主任樊喜華介紹,這項工程包括為2000名兒童提供殘疾復篩和診斷服務,為33000名疑似殘疾人提供殘疾評定服務,為5000名殘疾兒童提供搶救性康復服務。

除了山西省聾兒康復教育研究中心,山西省殘聯的直屬機構還有山西省康復研究中心。該中心與山西省殘疾人康復醫院,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不只是開展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這裡還承擔了其他年齡層次的殘疾人康復工作。

正在上大學二年級的常鵬慧,是康復醫院的住院者。“白天在這裡康復,晚上就在住院部住宿。”她一邊蹬著康復訓練車一邊説,“右腿偏癱後,剛開始吃不下飯,現在好些了。康復內容挺全面,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做久了,我也多少學會了些。”

常鵬慧接受的是為期1個月的免費康復項目。去年,山西省啟動了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山西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李亞明介紹:“我們出臺了《山西省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實施方案》,確定定點康復服務機構,將符合條件者轉介到定點機構接受基本康復服務。”

山西省康復中心主任張欣榮不久前提交了申請。“以前殘疾人康復、住院,除去省財政的部分補貼,剩下的錢得自己交,回地方後再按比例報銷。我們正在向人社廳申請,看能否在住院登記的時候,直接把可以報銷的部分抵扣。這樣,殘疾人就可以少墊一部分錢,多些方便。”

依託衛生院

輕患幫重患

劉軍(化名)伸出4個指頭説,“我屬兔,44歲,2014年3月20號來的這。”在托養中心接受了穩定的藥物治療後,這個曾幾度自殺的精神殘疾人如今看上去跟常人無異,記憶力也很好。

作為需要照顧的群體,殘疾人可能會給周邊增加不少負擔。有的殘疾人屬於貧困家庭,家人無力供養;有的則是孤身一人,由村集體、社區關照。集中托養的意義,正在於化零為整,讓照顧殘疾人投入更少、效果更好。

各省財力不一、項目不一,集中托養工作也不盡相同。山西各地也進行過一些探索。“殘疾人的集中托養主要依託三種方式:機構、日間照料中心和居家托養。目前,山西主要開展機構托養。”山西省殘聯副理事長劉曄説。

劉軍所在的殘疾人托養中心,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離城區有十幾公里車程,住有30多名患有分裂症、抑鬱症等疾病的精神殘疾人。

“精神殘疾人的托養,專業性要求很高。沒有選擇在城區修建,而選擇在鄉里,是因為我們的托養中心採取了與鄉衛生院合作的方式。”郊區殘聯理事長郭俊紅説,“郊區的殘疾人托養中心,是在西南舁鄉衛生院的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我們出錢修建,衛生院負責提供醫護人員。”

推進醫養結合,當年花了不少力氣。“很多地方的精神殘疾人托養中心難以為繼,就是因為日常開銷、醫護人員工資等成本太高。而且往往沒有收入來源,完全依靠財政補貼。”郭俊紅説,“我們這裡的好處就是,專業的醫護人員都是借助醫院的力量,能解決人員編制問題,節省一部分開支。不過,這個需要和衛生部門協調,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辦成的。”

樓梯上,幾位剛在樓上活動室玩完麻將的殘疾人走了下來,有人手裏還拿著剛贏的撲克牌。他們相互攙扶著,往樓下的房間走去。西南舁鄉衛生院院長付永毅介紹説:“這裡採用了‘輕度患者幫助重度患者’的模式。中心每個月還會給輕度患者100元的勞動收入,用來鼓勵他們照顧重度患者的飲食起居。錢雖然不多,但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肯定。”

劉軍是蔭營鎮人,父母去世,家人無力照顧,就被送來了托養中心。如今,雖然胳膊上還留著當年自殘落下的傷疤,但已經過幾年治療的他,精神狀態已經煥然一新:“過幾年,我還想娶個媳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