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則消息被媒體冠以“重磅消息”來報道,在輿論場一石激起千層浪,連續多日霸佔微網志熱搜榜首位。
降稅歷來是公眾的熱門呼聲,此次草案擬調整個稅起徵點到5000元/月,擬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等專項附加扣除、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等4項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徵稅等。此舉回應了輿論訴求,讓大多數工薪階層受益。
但輿論場上,吐槽的聲音也很多,個稅起徵點未達預期是出現最多的字眼。“對於北上廣深來説,這個起徵點還是有點低”“上調到1萬元比較合適”……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傳播法研究中心主任姚澤金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網際網路在表達民意時有局限性,網民雖經常自嘲為“草根”,但“構成網民這一群體的主要是知識階層,他們的收入比社會底層群體要高得多,‘吐槽’的網民群體對中國各階層的收入情況不一定了解。因此,部分網民認為此次個稅起徵點擬調整的額度未達到心理預期,是可以理解的”。
據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今年發佈的第41次調查報告顯示,月收入在中高等水準的網民群體佔比最高。截至2017年12月,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佔比達42.6%。同時,我國網民規模向高收入群體擴散,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群體佔比的增長最為顯著。而有別於虛擬社會群體的收入構成,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2017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為14620元,約相當於月收入1218元。
也許就像網友@Whisky柒澄所説:“你以為小城市能拿那麼高薪水?三四線城市,很多人月薪才一兩千元。”姚澤金也同時強調,“國家個稅的調整涉及社會各個階層,不是針對某一群體的特殊安排”。
另一方面,在姚澤金看來,網民的“吐槽”集中在個稅起徵點上,恰恰反映了當前網路傳播環境中的一個規律——網民對於事實的關注,往往具有選擇性,網民只關注最簡潔的、最直接的資訊,而不去關注事件的全貌。姚澤金稱:“這體現了網際網路在資訊傳播過程中的碎片化特徵,即對資訊傳播的真實性、準確性、全面性流失的現象。”
縱觀草案的傳播過程,大部分網民只關注到了個稅起徵點從3500元變為5000元。姚澤金指出:“草案除將個稅起徵點調整到5000元外,還包括首次增加教育支出等專項附加扣除、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等,可以説調整的力度非常大。”一些網民也發現了這些亮點,網友@QQ老掉線 就關注到了稅率級距的改變:“不只是起徵點加了1500元,低檔稅率和級距的調整對月薪2萬以下的工薪族來説,降稅幅度還是比較顯著的”。網民@ShabbyCeeceekat則發現“(大家)都在關注個稅起徵點提至5000元。對大部分家庭來説,專項附加扣除才是利好,刨除醫療、孩子上學、租房,沒準實際個稅納稅起徵點是過1萬元的”……然而,這些亮點,卻在事件傳播前期,被部分忽視了。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白姍姍認為,提高個稅起徵點是草案中的一個亮點。但其他亮點可能對民生更有改善,卻被一些網民避而不談甚至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輿論是錯焦的”。那麼,造成“輿論錯焦”現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白姍姍指出,在此次草案的公開傳播前期,相關部門主要展示了大致調整方向和思路,具體細節還有待進一步公開。因此,媒體宣傳時,只能將最容易理解的、最直觀的數字做成標題。而公眾在閱讀新聞時,淺、快閱讀已成為一種趨勢。讀者往往傾向於只讀標題,或可以量化理解的概念,因此而片面認識此草案,也實屬無奈。
據觀察,在更深入的報道中,已有不少媒體注意到輿論“錯焦”問題,重視了對草案各個亮點的平衡性報道,力求引導輿論將焦點“擺正”。
此外,在此次草案傳播過程中,網民抱怨工資低、房價高、物價上漲的情緒宣泄屢見不鮮。諸如“連繳稅的資格都夠不上”“請給我一個繳稅的機會”,仿佛又將話題拉回到個人收入的討論上。誠然,工資水準和個人所得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這些單純對收入水準吐槽的情感宣泄,仿佛也讓輿論討論的焦點“跑題了”。
白姍姍認為,這與輿論場“錯位宣泄”現象有關:立場先行的態度式輿論表達,在當下輿論場中廣泛存在。這些態度與立場,貫穿某一類話題的不同事件始終。具體到本事件當中,就是不少網民可能認為,和收入相關的新聞,只要拿出抱怨、自嘲態度就是正確的。畢竟“深層次的思考與解讀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知識儲備,直觀的宣泄情緒讓網路的發聲更加容易、門檻更低”,白姍姍表示。
一項重大政策出臺,引起輿論熱議是好事一樁,説明政策直擊社會痛點,是真正的“為民辦事”。輿論有點讚、有吐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就如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成良教授所説:“政府應善於收集網路輿論、傾聽網路民意,以此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但網路民意是可以充分、甚至過分、片面表達的,現實生活中的政策制定不能完全被輿論帶著跑,還是應該基於真實的國情,考慮各方面的實際情況。”
(欄目主持 王帝 見習記者 田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