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研領域存在著一些帶有江湖氣的“圈子”,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也足以引起我們警惕。“佔山為王,培植勢力,為爭奪資源,各山頭之間時不時還得火拼。”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抒這樣描述科研“圈子”。

俗話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高抒認為,學術圈裏不應有“江湖”,科學探索同利益、恩怨等人為因素沾不上邊。

以個人關係好壞決定立場 無視科學精神

高抒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學界本來有“學派”,即一個理論框架下聚集一群人,有時恰好一個理論是某個人提出的,但大家共同支援的是某個理論而不是某個人。不同學派會有對立,但學派間的競爭和交流是健康的,爭鳴有利於厘清事實。

同樣是聚集一群人,但宗派意義上的“圈子”以個人關係好壞來決定立場。這種“圈子”講究人多力量大,越多“能人”加盟,越容易拿大項目、大獎,雪球因此越滾越大。“科學被庸俗化,哪有經費有獎勵就去哪,能搞出真正的成果當然好,搞不出也沒人在意。”在高抒看來,“圈子”無視學理,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

“圈子”間也有“火拼”,但往往對人不對事。比如某“圈子”裏有人出現疑似學術不端行為,“圈內人”會極力庇護自己人,別的“圈子”則會抓住機會打壓對手。

“這種對立實質是利益共同體之間互相攻擊,缺乏對事實本身的討論,完全無視科學精神。”高抒説,而且從科學規律來講,研究能不能取得成果並不在於人員多少。“系統論奠基人維納曾告誡過人們,大工程、大團隊,管理不當會陷入泥潭。”

科研管理“跑偏” 科研人員抱團組“圈子”

一群人聚集起來爭奪資源、名利,不健康的“圈子”緣何日益膨脹?高抒認為,管理機制不當提供了養料。

數論文篇數,看影響因子,算引用次數,在這樣的考核機制下,科研人員會選擇最容易發表論文的案例研究,即用案例證明別人提出的理論。反觀世界頂尖大學,他們最關心科研內涵:建立新理論,發明新技術,以便實現更好的觀測、採集更好的數據,令事實更加清楚。

換句話説,在國外好大學做科研,不在新理論新技術上下功夫沒法獲得好評,而國內很多單位是沒有項目沒有經費就沒法搞科研。

“是選擇混‘圈子’追逐名利,還是選擇探索不確定性極大的新理論新技術,承擔不被評價制度認可的風險?答案不言自明。”高抒認為,管理機制“跑偏”,讓科研人員抱團組“圈子”。一旦成為“圈裏人”,就不愁“吃喝”。圈外人也挖空心思要進“圈子”。

除了發論文、拿項目,高抒還談到獎勵機制。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科學社會學》一書中分析獎勵的功能時提出,獎勵是對發現權予以承認,除此之外的獎都是變味的,會成為人們追逐名利的對象。

“世界頂尖大學不搞評獎。”高抒説,在符合科學精神的管理體系下,不健康的“圈子”很難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