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農民收藏千件漁耕工具展示白洋淀獨特文化“記憶”

楊福春展示捕魚工具“密封”,在抓魚的地方用蘆葦圍起來,出口處擺上這個“密封”,魚就會鑽到“密封”裏。 韓冰 攝

中新網雄安6月13日電(記者 崔濤)“這些老物件不好找了,它們是白洋淀漁耕文化獨特的‘記憶’。”楊福春説。

楊福春展示禮器“三響炮”,每逢婚喪嫁娶,當地村民便會打響“三響炮”。 韓冰 攝

今年56歲的楊福春是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大王鎮北六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他二十年如一日,收集正在迅速消失的白洋淀傳統漁耕工具和生活用品千余件,並建立“楊福春漁耕記憶展覽館”進行收藏和展示。館中藏品展現出白洋淀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民俗文化,也是當地漁民智慧的體現。

走進“楊福春漁耕記憶展覽館”,大門上一幅對聯這樣寫道:“過日子憑這些漁罾網罩,話鄉愁忘不了石磨籮筐。”展覽館並不大,是楊福春的家改建而成的。走進院中,楊福春正在修繕整理漁耕工具,院子裏漁網、漁叉、大罩、密封、扇車、水車等工具應有盡有。展覽館中還有著大量的展板,其中展示的放鷹、扣大罩、花罩捕魚、挾罱子等白洋淀獨特的捕魚方式令人驚嘆不已。

  楊福春收藏的部分農耕工具。 韓冰 攝

據楊福春介紹,白洋淀的捕撈業甚為發達,有著悠久的歷史。漁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掌握了魚類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水文條件下的活動規律,創造出不同的漁具和捕魚方法,漁具大致分為網、楠、鉤、卡、罩、籃、簍、叉、密封、箔旋、拉綆、響板等,捕魚方式多達70余種。

楊福春説,除了捕魚之外,男耕女織是白洋淀人傳統的生活方式,經營葦田、種植水稻、織席扒簍是人們的“日常功課”。白洋淀人民就地取材製作出一些相對實用的工具,創造了燦爛輝煌又極富地域特徵的漁獵農耕文化。

楊福春説,最初,他因為愛好,開始收藏這些漁耕工具。為了收藏、保護和研究漁耕工具,他走遍了整個白洋淀地區。他收藏的這些老物件不僅僅是漁耕工具,還寄託著兒時的記憶,講述著白洋淀的故事。

  楊福春收藏的部分漁獵工具,有大罩、花罩、漁網等。 韓冰 攝

回憶起兒時捕魚情景,楊福春興奮地指著像一個倒扣的筐一樣的捕魚工具“花罩”説,他年輕時候最喜歡和夥伴們一起,站在齊腰深的水裏,把水攪渾,一人一個“花罩”扣在水裏,就像擺下了“迷魂陣”,不一會就能在“花罩”裏摸到兩三斤魚。

“小時候在地裏幹農活,在淀裏捕魚,這些工具我都用過,我對它們都有感情,現在歲數大了,就想起把它們收集起來,想讓大家記住這個‘鄉愁’,也讓外界更深入了解白洋淀的漁耕文化。”楊福春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