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致力於向世界提供國際公共産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深入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當今世界需要中國這樣負責任的國家在全球生態環境議題中發揮引領作用。”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

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類未來。在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低碳轉型,引導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取得舉世矚目的顯著成效,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為達成《巴黎協定》作出歷史性貢獻,彰顯大國責任擔當

“隨著國力提升和主動作為,特別是卓有成效的領導人氣候外交,我國逐步站到了全球氣候治理舞臺的中央。”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前,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連續發表3個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與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了中法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化解了氣候談判中重大分歧,尋求共識。習近平主席親自出席巴黎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為達成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作出歷史性貢獻,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我國積極建設性地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談判,率先提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方案,引導和推動了《巴黎協定》《斐濟實施動力》等重要成果文件的達成。創新性打造多邊部長級磋商平臺,與印度、巴西、南非共同建立了“基礎四國”部長級磋商協調機制,與發展中國家建立立場相近國家協調機制,與加拿大、歐盟共同發起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機制。同時,積極參與公約外談判磋商,調動發揮多渠道協同效應,進一步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我國還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累計與30個發展中國家簽署34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贈送節能和太陽能燈120萬餘盞、路燈1萬餘套、節能空調2萬餘臺、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1.3萬餘套、清潔爐灶1萬餘臺,通過贈送衛星監測設備,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極端氣候事件的預警預測能力。在華舉辦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了2000余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範圍覆蓋5大洲的120多個國家。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參與方面,十八大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多次擔任聯合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主要作者的潘家華説,“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對象,貢獻非常大。”

推動制度、路徑和技術創新,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在江蘇鎮江,有一朵引人注目的“生態雲”:全國首創的“低碳城市建設管理雲平臺”。

這個雲平臺通過雲計算、物聯網、地理資訊系統、智慧分析等資訊技術,整合多個部門的各類數據資源,包括國土、環境、資源、産業、節能、減排、降碳等,實現低碳城市建設相關工作的系統化、資訊化和空間可視化。

“鎮江市是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是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鎮江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除了低碳城市建設管理雲平臺,鎮江還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碳排放影響評估暫行辦法,建立單位能源碳排放量、單位稅收碳排放量、單位碳排放就業人口等8個指標構成的評估指標體系,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項目亮紅燈。

“我國積極開展試點示範,推動制度、路徑和技術創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有關負責人説,“先後三批開展低碳省市試點,推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規劃統計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一些城市制定了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時間表和路線圖,探索運用資訊技術加強排放統計與管控。”

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發佈實施,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據悉,我國將分階段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此外,我國在積極探索氣候投融資試點。在28個城市進行適應氣候變化試點,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試驗示範,推動近零碳排放示範區工程。

去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

海南省海口市居民李天明,幾乎每天都會興衝衝地在手機裏參與網上植樹公益行動,通過步行、公交出行、線上繳納水電煤氣費等減少相應碳排放量,以積攢的“綠色能量”養大一棵棵虛擬樹。虛擬樹長大以後,公益組織便會在內蒙古阿拉善等地區代為種下梭梭、沙柳等實體樹。“能為保護地球做出一點貢獻,真的好開心!”李天明笑著説。

在我們周圍,關心氣候變化、踐行低碳生活的“低碳達人”越來越多,參與公益活動逐漸成為一種很“潮”的綠色生活方式。他們的綠色能量持續匯聚,正在讓中國乃至世界更美麗、更宜居。

我國自2013年起,將每年6月節能宣傳周的第三天設立為全國“低碳日”。相關部門每年組織編寫和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向國內外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成效。在每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組織“中國角”主題邊會活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企業、公眾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的意識和行動能力。

近年來,我國先後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採取了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植樹造林增加碳匯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産業、能源、消費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取得積極成果。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2017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

潘家華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成效,在國際上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建築節能、火力發電的效率等,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地位。不管風吹浪打,中國在應對氣候的道路上堅定不移,步履穩健。”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五年。”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研究員宋連春説,“中國故事不斷豐富著全球氣候治理的理論和實踐。”

中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國要制定落實2030年目標的實施方案和本世紀中葉中國低碳發展戰略,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經濟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的推動、引領作用,以及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