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10日訊 (記者 唐佳蕾)在一片蔚藍色大海的包圍中,飛機降落在了中國最南端的城市三沙,碧海、藍天、椰子樹,島上瀰漫著濃濃的浪漫元素和熱帶風情。6月9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活動採訪團抵達三沙市。
2012年以來,這個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正用勃勃生機譜寫著壯美的青春讚歌,講述著新時代的奮鬥故事。
守護這片碧海藍天
三沙永興環保中心外景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三沙建市6年來,一直秉持綠色環保理念,三沙永興環保中心作為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站,2015年7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對改善永興島環境起了關鍵作用。
環保中心的總區位圖 中國網記者唐佳蕾/攝
三沙永興環保中心由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站、西沙永興島污水處理廠和三沙市永興島供水(海水淡化)及配套管網工程三部分組成,中心每天可處理垃圾2噸、污水1800立方米。
三沙市永興環保中心主管符朝寧向記者介紹垃圾處理的情況。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三沙市永興環保中心主管符朝寧告訴中國網記者,垃圾主要通過“可回收物外運資源化”與“有機物島內資源化”相結合模式分類處理。垃圾有些是可以再利用的,比如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經過處理後都可以當作肥料重新再利用。
“以前島上很多人沒有環保意識,垃圾隨意堆放,如今島上的環境變的越來越好,島上居民的環保意識也增強了,我們每週五都是愛島日,居民在那天都會自發參與打掃島上衛生。”符朝寧説。
記者留意到,在每家門口都擺放著紅灰綠三個垃圾分類桶。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記者沿著街道一路走來,整齊乾淨的街道與路邊的紅花綠樹相映成趣,家家戶戶門口還擺放著垃圾分類桶。
三沙市永興環保中心主管符朝寧接受記者採訪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符朝寧説,他2010年上島,已經在這裡工作8年了,三沙這些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方便,他願意為守護三沙的碧海藍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沙市永興社區辦公樓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島上居民的幸福生活
永興島是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海南世代漁民在這裡及周邊海域耕海牧漁、開放建設、保衛家園、聚集落戶,形成永興漁民社區。2009年11月,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授權,海南原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依法設立了永興漁民村。2013年6月24日,三沙市委、市政府將其更名為永興社區居委會,社區配套有活動室、醫務室、閱覽室、人大代表之家、海上流動黨支部、民兵之家等。
社區活動室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據了解,永興社區現有居民38戶,157人,其中常住居民128人(每年駐島天數180天以上),均為原籍在瓊海、文昌、萬寧的漁民。
三沙永興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趙恒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三沙永興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趙恒表示,隨著島上各類項目建設的開工和轉産轉業計劃的不斷實施,當地居民能更好“洗腳上岸”,拓寬就業渠道,減少捕撈作業,使島礁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
“這裡的漁民以前都住的是簡易板房,根本抵擋不住颱風。”趙恒指著旁邊新蓋的樓房介紹説,這些就是政府出資為漁民們建的定居點,只要是在島上長期居住的居民都可以分配到房子。
三沙銀龍電影院可以免費觀影。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坐落于海南三沙永興島的三沙銀龍電影院有著非常特殊的規定——免費觀影,但觀影時不能吃爆米花等食物。該電影院副經理全德裕解釋稱,因為島上螞蟻較多,而瓜子、爆米花、餅乾等食物碎屑容易招來螞蟻。目前,電影院正在熱映《超時空同居》。
今年33歲的馮應福原來是一位漁民,現在在島上從事綠化工作。“我在這個島上已經生活19年了,和以前相比,現在變化太大了,以前我家住的就是簡易板房,現在也分上樓房了,我以前工作1天也就掙50塊錢,現在能有200多塊錢了,我的妻子現在也在島上工作,我對現在的生活挺滿意。”
三沙市人民醫院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傳播知識播種愛
三沙市永興學校位於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興島,是一所集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及成人職業培訓為一體的綜合學校,包含學校、檔案館、水下考古中心等多種功能,設立有大專、本科的成人教育函授點,是三沙市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中國最南端的學校。
三沙市永興學校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2014年6月14日,學校開工建設,2015年12月10日,學校正式投入使用,結束了三沙市沒有學校的歷史。學校是海南省教育廳和三沙市“廳市共建”學校,日常管理及師資隊伍由瓊臺師範學院委派。學校幼兒部按照省級示範幼兒園建設,小學部可滿足1至3年級教育需求。
三沙市圖書館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三沙市圖書館內景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教室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據了解,學校佔地7924平方米,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建設總投資3600余萬元,配套設施包括教學樓、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等文化設施場所。目前,學校共有8名教師,25名學生。
三沙市永興學校老師熊海龍接受記者採訪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三沙市永興學校的老師熊海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是主動報名要來支教的,希望能教會孩子們愛護海島、守護海島、建設海島,把愛傳遞下去。”
有新房、淡水、超市、醫院、電影院、郵局、銀行、學校……隨著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島上居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升,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