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患病的人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咳嗽不止、呼吸困難才去就醫時,往往肺功能已經嚴重損害……
這種病叫慢阻肺,全球每年約300萬人死於該病,在我國有近1億患者,位列我國死亡原因第三位,成為與高血壓、糖尿病、腫瘤並列的四大慢性疾病。
這种老百姓常説的“老慢支”、“肺氣腫”疾病,過去人們只知道這類病很常見,但發病率到底有多少並不清楚,病情危害程度也無確切證據。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冉丕鑫教授和他的團隊,經過十餘年的研究,首次準確闡述了我國慢阻肺患病情況、首次提出慢阻肺防治應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早診早治,首次確證生物燃料煙霧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立志從醫:“長大後能成為那樣的人就好了”
1962年,冉丕鑫出生在湖南澧縣的一戶農家。小時候,奶奶經常生病,村裏缺醫少藥,有一位湘雅醫學院的老專家到他們村,於是全村老小一生病便跑去找這位老專家。“那時候我就想,如果長大後,能成為他那樣的人就好了。”
長大後的冉丕鑫如願以償,一路讀取了醫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冉丕鑫跟著導師研究缺氧性肺動脈高壓發病機制。慢阻肺患者未得到及時合理治療,後期就會發展成為肺動脈高壓。冉丕鑫想,“既然缺氧性肺動脈高壓是從慢阻肺發展而來,為什麼不從慢阻肺入手干預,不讓它發展成為肺動脈高壓呢?”於是,畢業後進入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的冉丕鑫將研究目光轉移到了慢阻肺上。
在鐘南山院士的支援和指導下,冉丕鑫組織開展了一項全國範圍內的慢阻肺流行病學調查。調查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達8.2%,有1/3以上慢阻肺患者無明顯症狀,曾經獲得明確診斷者僅為35.1%。調查首次準確闡述了我國慢阻肺患病情況,為國家制定慢阻肺防治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並最終推動政府于2012年將慢阻肺作為與高血壓、糖尿病、腫瘤並列的重點防治四大慢性疾病。
最近冉丕鑫團隊參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領銜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接近1億,其中40歲及以上人群患病率從十年前的8.2%上升到了13.7%。
山區調查:明確燒柴做飯煙霧是慢阻肺致病因素
為了進一步研究慢阻肺,冉丕鑫帶著學生深入粵北山區調查,條件十分艱辛:每天踏著山間小道,走村串戶,調查隊員沒法住賓館,只能在當地衛生站或村委會吃住,夏天無空調冬天無暖氣。不僅如此,調查本身也遇到了難題。作為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的肺功能檢查,真正患慢阻肺的人只有6.5%曾做過該檢查。“因為慢阻肺初期並沒有什麼症狀,你讓老百姓做個肺功能,説有病,他説我都不咳嗽你才有病呢。”冉丕鑫解釋道。
面對普及率低、檢查費用偏高的肺功能檢查,冉丕鑫團隊決心找到一條能夠用於人群初篩的簡單快捷路徑——他們製作了一份用於慢阻肺初步篩查的問卷,同時創造性地將哮喘病人自我檢測病情用的峰流速儀用於慢阻肺病的初篩。初篩後懷疑氣道有阻塞,再做肺功能檢查,就能發現一些以前被忽視的早期患者。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出來後,冉丕鑫著手研究其發病因素。眾所週知,吸煙是慢阻肺的最重要發病因素,但40歲以上不吸煙的人群中,患病比例也超過5%,尤其是生活在粵北山區的婦女,雖然這裡空氣清新,她們也從不吸煙,但患病的卻不在少數。這就意味著,還有其他致病因素。
冉丕鑫團隊發現,這些身患慢阻肺的婦女雖然不吸煙,但長期燒柴做飯,廚房通風條件差,經常煙霧繚繞。最後,從現場流行病學角度和動物實驗確證了長期接觸生物燃料煙霧是致慢阻肺的重要原因,併發現它們與吸煙導致的慢阻肺存在不同臨床特點。連續9年的觀察還發現,通過改用污染較輕的沼氣、改善爐灶和廚房通風狀況,減少生物燃料煙霧暴露,能明顯降低慢阻肺的患病危險。
這些研究結果被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和我國慢阻肺診治指南採納,被美國流行病與環境科學學會評選為全球該學科領域的年度最佳研究論文。
治療策略:首提慢阻肺防治早診早治
在鐘南山院士的指導下,冉丕鑫覺得應該在慢阻肺的早期防治上多做工作。他們首次組織全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觀察藥物治療對症狀不明顯的早期慢阻肺的效果。結果發現,早期的藥物干預能夠有效地減緩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減少臨床症狀和急性加重次數。
因此,他們首次提出了慢阻肺的防治應該像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早診早治,該研究結果將對慢阻肺的治療策略産生重大影響。研究結果在頂尖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後,被評為中國高校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入選中國年度十大醫學科技新聞,被美國胸科學會年度會議列為慢阻肺年度研究進展的首位。
冉丕鑫的團隊還發現,一種叫氨茶鹼的常用藥能夠有效減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保護肺功能。“氨茶鹼在基層醫療單位用得很普遍,病人出現氣促等症狀,開兩片氨茶鹼,2毛錢一粒,效果挺好。但因為比較容易引起副作用,國際上沒有推薦使用。”
冉丕鑫團隊牽頭做了氨茶鹼治療慢阻肺的雙盲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氨茶鹼確實能夠有效減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保護肺功能。這項結果發表後,被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所引用。
冉丕鑫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慢阻肺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慢阻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控煙協會呼吸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副會長,廣州市科協副主席。
研究領域
慢阻肺的發病與綜合防治
創新感言
創新就是在現有的認知能力和生産力水準前提下,對過去的東西進行改進和提高。這些‘東西’包括思維、理念、理論、方法、技術和工作流程、工作或者疾病治療的方案、使用的設備和手段等。創新沒有高雅和不高雅、先進和不先進之分。比如慢阻肺的社區綜合防治,沒有涉及轉基因、分子克隆等先進技術,但通過對前人調查方法進行完善,形成使用統一品牌的儀器、統一的診斷標準,這就是創新;原來患者有症狀時才去就醫,改進為使用簡易方法篩查,進行早期診斷,並提出及早進行干預,這也是創新。
慢阻肺知多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老百姓常説的“老慢支”、“肺氣腫”。是一種危害極為嚴重、病死率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在我國患者人數已近一億人。
研究表明,無症狀性慢阻肺超六成,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必要手段。目前,公認吸煙為慢阻肺的重要發病因素,吸煙時間越長,吸煙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陳蘋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專題統籌:劉文亮、湯新穎、羅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