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繡娘走針引線,五彩絲絨搐使如花形,填入香料,綴之以綿,刺繡成香囊。將它通過電商平臺銷往世界各地,每人每月能增收多少?

“1600元!”貴州省黎平縣彥手工刺繡坊老闆陸婷説出這個數字時有點激動,在“新時代新青年”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集體)網路訪談直播中,她拎起手上的兩個香囊産品歡愉地站起來説。

陸婷是侗族刺繡的傳承人,十多年來,獨坐一隅,一技傍身。一雙巧手,以針作畫、以線寄情,繼承發揚、潛心鑽研侗族刺繡。中華文化跨越千年還得以賡續的傳統技藝,在她手裏成了生財寶。

  貴州省黎平縣彥手工刺繡坊總經理陸婷。本人供圖

自“瞧不上”而始的刺繡之路

太難了!陸婷學習刺繡是從質疑聲中開始的。阻礙的根源來自於家鄉繡娘老師的“瞧不上”,還有母親對女兒未來之路的擔憂。

今年33歲的陸婷出生於侗族家庭,母親不僅是黎平縣永從鄉上寨村的刺繡高手,還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歌師。作為長女,陸婷從小就被要求學習侗歌和侗族刺繡。六七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左手落下了殘疾,她也就再沒有碰過刺繡。

2008年大學畢業後,陸婷回到家鄉做代課老師,主要教授侗族音樂,並多次在縣級歌唱比賽中帶領隊伍獲獎。也算是小有成就,但是母親總有些許遺憾。按照習俗,侗族刺繡一定要傳給長女。每次回家,母親便忍不住和她念叨幾番:“現在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沒人願意學習刺繡了。”

看到母親總為找不到徒弟發愁,當時已經26歲的陸婷決定重新拿起繡針。左手手指不靈活,她在操針引線之時難免受皮肉之苦,“手工刺繡對侗族文化有著特殊意義,我是侗族的女兒,我有義務責任去傳承,我也是母親的女兒,我想給她一個交代。”

花了3個多月,陸婷終於完成了一幅刺繡作品《鼓樓情》。她滿懷信心地把作品拿到母親眼前,希望得到認可,但母親的神情讓她難過。“她沒有笑,也沒有多看幾眼,只是深深地嘆一口氣。她走到廚房,我看到她的眼圈都是紅的。”時隔多年,陸婷回憶起往事,始終認為母親躲閃的眼神不是失望,而是無力,“她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讓我學好這個東西。”

後來,陸婷偷偷地跑到各村各寨去找老繡娘拜師學藝。

侗族過節,家家戶戶的女子都身著華麗服飾。“誰的衣服做的不漂亮,就説明哪個繡娘老師教得不好。”陸婷就是那個讓老師很沒面子、不想浪費時間的繡娘,她拜師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別來煩我,我要下地幹農活呢,你學不好這個東西。”

  培訓班上,陸婷(中)正在教授繡娘刺繡。本人供圖

她不服輸,遭到多次拒絕後,依然很堅持。幫著人家一起幹農活、砍柴、洗菜,她的堅持最終感動了村裏的老繡娘。

就這樣,陸婷與村寨中做刺繡的婦女們逐漸熟悉,時常與她們一同學習,分享最近看到的新花樣或新繡法。她將所有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刺繡上,經常到不同村寨了解刺繡技巧,哪種繡法好,一天要跑好幾個鎮子。

掌握了刺繡技藝後,陸婷在黎平縣創辦了彥婷手工刺繡坊,專門從事民族手工刺繡。她創作的手工刺繡品“子孫背帶”、手繡的“行歌坐月圖”分別獲得2014年在長沙市舉辦的“民族刺繡博覽會”刺繡類二等獎與2014年杭州刺繡博覽會金獎。

穿的是文化 創的是未來

2015年2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黎平大市場視察。那天一大早,陸婷嚮往常一樣來到手工刺繡坊,剛開店門準備打掃衛生,許多鄉里鄉親便跑到街上招呼她,“總理來啦!”

她不清楚狀況,來到店門前張望。只見李克強總理一個店舖店舖轉過來,走到自己這裡停住了,拿起她做的繡片、手提包,還有設計的衣服,還掏錢買下了手工刺繡坊的香包。

記憶是如此清晰,不用回想,陸婷徐徐道來當時的情景,還有總理對她説的一句話,“你身上穿的都是我們的文化。好好地做,一定可以把民族文化做好的!”

穿的是文化,陸婷第一次聽人這麼説,她鐫刻於心,難以忘懷。後來,總理這幾句樸實鼓勵的話,被她寫在了培訓班新繡娘的課桌上,“當成一種精神激勵更多的人。”

“把刺繡當作一生的事業,讓做刺繡的人實現脫貧致富。”這是陸婷創辦彥婷手工刺繡坊的初衷,希望以此來推動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學藝的那些年,她走到農村送繡片時,才發現村裏很多孩子的媽媽都在刺繡,就是産品賣不出去。“我也是孩子的媽媽,那時候起我就想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起來,把這些産品變成精品,銷售出去補貼家用,孩子就不用在外務工。”

在陸婷看來,只有讓村裏的人們知道做刺繡也可以掙錢,年輕人才會願意學習,才會花心思去設計一些帶有時代感的刺繡作品。

  陸婷開設的刺繡培訓班。本人供圖

陸婷清楚,要想做大刺繡産業必須有大量的人才儲備。於是,她自己出錢在黎平縣的岩洞、龍額、肇興、高屯、蒲洞等地開設培訓班,教授年輕人刺繡技巧。目前,已有500余人跟著她學習刺繡,其中近100人已經成為技藝嫺熟的繡師。

“像這個大一個刺繡(作品),可以賺500元,勤快點,一個月我可以做三四張。”侗族姑娘謝嗣英高興地説。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謝嗣英,家在黎平縣岩洞鎮銅關侗寨。為了減輕家人負擔,她參加了由陸婷在村裏創辦的侗繡刺繡培訓班。

家住黎平縣平寨鄉平途村的吳雪紡常年癱瘓在床。陸婷得知吳雪紡愛吃蘋果,每次去看望她的時候總是買上幾斤。在她的引導下,吳雪紡慢慢開始學習刺繡。現在,曾經的病床成為了吳雪紡的工作臺,靠刺繡每個月有1600元左右的收入。和吳雪紡一樣,陸婷身邊靠刺繡過上了新生活的殘疾人就有80多人。

到目前為止,陸婷相繼帶動70余名侗族青年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帶動200余人農村婦女參與刺繡,建設培訓基地7處。她還開設刺繡培訓班,培訓600余人,其中有婦女400余人,農民工120人余,殘疾人80余人,她正在用越來越多的慈善行動回報社會。

現在,陸婷的繡品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産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同時也接到了海外訂單。

她説:“我覺得侗族刺繡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的戰略大背景下,我感覺很幸福,也更有信心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好、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