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塘中起龍摸魚,村民則在周圍吶喊圍觀。

  70多歲的老伯捧起龍舟模型,對車陂村龍舟文化充滿自豪。

“怎能在黑臭的河涌裏劃龍舟?那種體驗不堪回首”

蘇志均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發起公益項目,以文化帶動治水,推動家鄉河涌的保護

“這是今天的魚王,足足20斤!”5月26日一早,廣州市天河區車陂村,抱著剛剛出塘的長嘴大魚,村民簡永全樂開了花。在他身後的魚塘裏,十多位鄉親腳蹚泥水,為“歇息”已近一年的龍舟“接風洗塵”。魚塘南側,2018尚天河“一水同舟全情共用”國際龍舟文化節暨“美麗鄉村”微電影大賽也在車陂同章簡公祠內隆重舉行。隨著深藏細淤內的龍舟“現身”,同時浮出水面的,還有寶貴的水質環境保育宣教機會。

“這是一個公益項目,去年還獲得過第二屆廣州社會創新獎‘十佳社會創新項目’稱號。”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裏,車陂村依託保育傳統龍舟文化和村落文化,將文化推廣行動延伸到河道水體保護。經歷了個人志願巡護、引入環保公益機構協作、推舉民間河長行動、發動居民自覺保護水質等有益嘗試守望家門口的車陂涌,被列入“黑臭水體”名單的車陂涌河水,今年已摘掉“黑臭”帽子,並從官方獲得“初見成效”的治理評價。

容忍與改變

端午是南粵水鄉的重要節日,珠江水系的眾多支脈,如密布蛛網,連起了廣州城的各個村落。自古而今,廣州人都有端午“省親”的習俗。各村的龍舟隊伍順著涌道,一站一站地前往各兄弟村“應景”。

“不趁車陂景,不算扒龍舟”。作為千年古村的車陂村,一直以切身行動,踐行著廣府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每逢端午,世代車陂人都以“龍”會友——起龍、採青、賽龍、探親、招景趁景等等,忙得不亦樂乎。車陂村目前有46艘傳統龍,數量居廣州自然村之首,30年來,“車陂杯”民間龍舟賽一直被譽為全城水準最高的賽事。龍舟與河涌,孕育著與別不同的車陂文化。

事實上,車陂涌全長18.6公里,在清代時期就以“龍舟景”舉世聞名。每年端午節,車陂涌上百舸爭流,岸上人聲鼎沸。龍舟文化已深深地刻在“車陂村”的村史裏,成為一張讓本地人驕傲的名片。

蘇志均是生長于車陂村的80後,也是龍舟愛好者隊伍中一員。他珍藏的童年記憶中,最不可磨滅的便是兒時與同村兄弟爬上村裏大榕樹看龍舟。“我是看著端午龍舟景長大的。”蘇志均説,他還目睹了車陂村從傳統農村變成城中村的過程。

“大量來穗人員的涌入,使村民農地逐漸成為出租房,生活污水與周邊工廠污水大量排放向涌裏,垃圾飄浮,散發臭味。怎能在黑臭的涌水裏划船,那種體驗不堪回首。”這樣的生活環境,促使蘇志均在完成學業後毅然回到車陂村委會工作,並暗暗立志,一定要盡己所能,改變河涌臟臭環境。

傳統與環保

車陂村,有不少年輕人和蘇志均一樣同好龍舟文化,比如他和朋友簡熾堅,去年開始便為了車陂龍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而奔走。在車陂村委牽頭下成功申報“車陂村扒龍舟”為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消息傳回車陂村,村民們奔相走告,“我聽説了,趕緊帶著孩子跑回來。”簡永全回憶,當時像他一樣已遷居他處的村民都趕來看牌匾,興奮異常。

車陂龍舟文化的興盛與車陂涌分不開,但令村民們沮喪的是,這一年,廣州市河長辦制定《廣州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意見》時,通過監測摸查,也將車陂涌納入“廣州黑臭水體”名單。“河涌水質是和每個車陂人息息相關。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岸綠河清的社區環境中,然而大家既有可能成為河流保護者,也有可能是河流污染者。”蘇志均想了很多,有了方向。

在車陂出現環保小組前,蘇志均不僅個人自願巡河,還集結了村裏的龍舟手,希望以文化傳承的動力來培育社區的中堅力量,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以文化帶動治水,開展環境倡導,推動家鄉河涌的保護。蘇志均動員著村裏的資源,協調各社區的公益力量,倡導共同守望家門口的河涌。

蘇志均坦言,一開始,自己是環保菜鳥,後來才知道,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帶動居民了解河流的變化、讓河涌治理得到政府關注。“當時,廣州環保組織‘新環保生活促進會’孵化出‘民間河長計劃’,我與該組織取得聯繫,向他們取經。”

去年端午節,車陂涌上出現了一道特別的風景線——龍舟文化促進會、車陂涌民間河長與剛新成立的女子鳳船隊,齊齊登上四艘龍舟鳳船,遊龍巡涌。“這是一次有趣的嘗試,既展示龍舟文化魅力,還宣傳保衛母親河車陂涌的理念。”蘇志均很清晰地認為,這場傳統龍舟文化保育背後,更應該營造居民對社區生態環保共建共治共用的公益氛圍。

共治與共建

去年6月,車陂志願者服務隊(總隊)註冊成立,匯聚了多支以保護河涌為目標的“民間河長”隊伍,車陂涌也因此成了廣州“民間河長”最多的河涌之一。

專業環保公益機構為車陂涌周邊社區培育有專業能力的巡涌志願者,蘇志均也加入到巡護車陂涌隊伍,他帶著小夥伴們一起學習水體保護知識,經過一年的陪伴,這支巡涌隊從測水、舉報再到推動社區關注“河涌”。

今年5月以來,高溫籠罩廣州。車陂涌附近美好社區的彭姨仍冒著高溫,和巡河志願服務志願者一起沿涌巡護。“我們逢每週四,就會到河涌段巡查,今天巡查的情況很好,水面有樹葉漂浮物,綠化帶乾淨,無偷排現象。”彭姨説,這樣的巡護並不難,只要堅持,就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帶動身邊朋友、鄰居形成保護車陂涌水質的意識。“我們這隊志願者,都是感受到社區的護水氛圍之後,加入到行動來的。”

廣州水網河道交匯,家門口那條陪伴社區成長的河涌是珠江流域大家庭的一員,廣州政府部門近年來重拳整治河涌黑臭水體,截至目前,廣州已經有35個達到初見成效、不黑不臭標準。車陂涌只是當中之一。

“如今,車陂涌的巡護志願者規模,從去年零星幾人,擴增到擁有了上百人隊伍,這些變化,都讓我看到了在地保護力量的成長。”蘇志均説:“我們正在準備成立水上救護隊,以車陂村作為培訓基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龍舟運動中,並且讓龍舟運動不再限于每年端午節的競渡,平時就可以讓小學生劃龍舟,讓遊客也可以親身下河劃龍舟。”

目前,車陂村正著手將“車陂村扒龍舟”申報為廣東省非遺,村裏的龍舟文化展覽館也已在建設中。

未來,他們還希望,在綠岸清水的映襯下,車陂龍舟文化能與公益、旅遊、環保跨界交融,與時尚天河一起,成為廣州、廣東、乃至全國的一張旅遊名片。(記者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