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璐(左)與戰友緊貼多軍種聯合作戰,集體攻關研製開發戰場情況保障支撐平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攝
她曾先後出色完成了沙場閱兵、上合聯演、全軍聯訓等20多項重大演訓任務,承擔了數十項科研課題,研究出一批助推聯合作戰勝勢的重大科研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19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成果全部在全軍推廣。
她就是衝鋒在聯合戰場上的“花木蘭”——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總工程師尹璐。
撥開戰場迷霧
華北某地,中部戰區組織指揮的一場諸軍種防空聯合作戰實兵演習正在緊張推進。突然,多批次“敵”飛機和艦船向我戰略目標襲來。
“敵”飛機是什麼類型、各有多少架?艦船是什麼類型、各有多少艘?我有多少應對兵力、兵器……情況萬分緊急,時間在一秒秒地流逝。由戰區組成的聯防指揮部各要素高速運轉並作出情況判斷。
在極短時間內,尹璐帶領保障組借助指揮資訊系統和分析工具,經過一番查閱、精算細算,迅速對“敵”作出目標判證、企圖分析等,很快給我指揮部“前臺”推送出由各方“資訊流”融合的“戰場情況圖”,這幅圖上實時變化的“敵”我戰場態勢,支撐戰區多軍種力量聯合對“敵”開展有力反擊。
其實,戰區尚在籌建時,尹璐就開始思考構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資訊系統。然而,現實困難前所未有,既無現成經驗參考,也無聯合作戰指揮流程對照,同時各軍種資訊系統互不相容、作戰樣式大相徑庭、指揮需求各有側重。她帶領團隊晝夜奮戰,成功引接陸海空天等10多種信源,組織了幾千次對接、融合、調試,研製開發出戰場情況保障支撐平臺,為戰區聯指中心迅速進入運轉階段提供了堅實的資訊支撐。
面對陌生領域,尹璐迎難而上。她相繼提出“信號、數據、資訊”三級分類法,在多源資訊高級融合等重難點問題上探索突破,著力推動數據分析技術落地應用,推動資訊表達展現形式創新,研製出了“戰場綜合資訊輔助決策系統”。
創新向戰場聚焦
無戰不聯,無聯不勝,聯合作戰已是現代戰爭基本作戰形式。世界上近期幾場典型的高技術戰爭,使尹璐受到的“聯合”衝擊越來越強烈。她緊盯世界最新聯合作戰動態和資訊技術前沿,結合戰區使命任務籌劃科研工作。一次,尹璐在北京參加一個國際資訊技術論壇大會,國內幾位著名專家發言時,預測了人工智慧、區塊鏈和大數據在某領域的發展前景。尹璐敏銳地意識到,這些新技術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如何加以深度運用,亟待研究探索。
會後,她迫不及待地找到這幾位專家,虛心向他們請教。她提出的各種問題,讓專家們被她的前沿專業素質和執著求學精神所打動,有位專家敬佩地説:“你本身就是個專家呀。”
那年,在執行“9·3”閱兵訓練保障任務時,尹璐發現閱兵指揮部還是依託幾十部傳統的通信終端調度部隊,訓練計劃稍有變更就要逐個電話通知,費時又費力,工作效率低。
想到部隊已經配發了軍用某新型手機,她靈光一閃:“如果在軍用手機上加裝一套指揮資訊系統,組訓人員實時收髮指令,豈不大大提高訓練效益?”閱兵指揮部領導對她的想法十分讚賞,當即批准由她牽頭組建課題組,儘快拿出成果上線運作。
創意雖好,但研發難度非同一般,這是全軍首次開發軍用某新型手機應用與固定終端軟體相結合的指揮資訊系統,還要綜合考慮設備條件、通信鏈路、保密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僅軟體開發一項,地方通信公司通常需要七八個月時間、花費上百萬元才能完成。尹璐一邊找機關、跑廠商,協調解決設備問題,一邊帶著課題組規劃系統架構、組織軟體開發,經過4個多月晝夜奮戰,一套融合多種指揮功能和各類訓練資訊的“閱兵指揮資訊系統”研發成功。閱兵各級組訓人員一機在手,就能實時直觀掌握訓練場情況,實施指揮,工作效率提高了30多倍,開發費僅用了10萬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