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捷徑”到“泥濘之路”

鮮為人知的是,如今青蒿素科研事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唐克軒,早年卻是“半路出家”,從水稻研究領域轉行而來。

1981年,18歲的唐克軒懵懵懂懂地選擇了當年的熱門專業——遺傳學,就讀于四川大學。“多數同學都選擇從事人類遺傳學領域,但我因從小喜歡植物,所以選擇專攻植物領域的遺傳學研究。”

畢業之後,唐克軒的工作一直都順風順水的。更何況,農作物一直是國家重點研究方向,但中草藥卻不是。因此,對已經研究了十七年農作物的唐克軒而言,“轉行”至中草藥研究,如同放棄了“捷徑”而選擇一條“泥濘之路”。

契機發生在2002年,當時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的談家楨教授對年輕的唐克軒很是欣賞,談家楨對唐克軒説道:“中國不缺從事水稻研究的學者,可中草藥研究的學者卻寥寥無幾。中草藥品種那麼多,猶如寶庫,是非常有前景的一項研究領域。”唐克軒有些猶豫,畢竟彼時中草藥的基礎研究非常薄弱、資訊不全、經費少、難度極大。談家楨又説:“就是難,才需要有人做,科學家的職責就是攻克難點、造福人類。”這句話對年輕的唐克軒觸動頗深。

一年後,唐克軒正式從水稻研究轉向了中草藥研究,並選擇了青蒿素為主要研究對象。“一開始工作確實艱辛,幾乎是從零開始,我只得一邊研究一邊摸索。”唐克軒笑瞇瞇的,用漫不經心的口吻向記者回憶道,為了有更多時間精力投身於科研工作,2012年,唐克軒主動辭去了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院長一職,專心帶領著團隊在青蒿素領域大展宏圖。

如今,在團隊中,唐克軒是負責人,把握團隊研究方向、協調各方工作;他也是老師,承擔著教學及指導工作。“隨和”是學生對唐克軒的評價,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他也一直好脾氣地配合著拍攝需求、耐心地講解著專業知識。採訪的最後,唐克軒説:“屠呦呦先生將青蒿素帶入大眾視野,一生致力於挖掘青蒿素的藥用價值,推動了中草藥的科研發展。”而對於唐克軒來説,推動中草藥的科研進展也是他一直以來的目標。

對話

未來對中草藥的爭議會有所改善

廣州日報:但是,外界對中草藥的爭議一直不曾停止?

唐克軒:這個現象很正常。因為中草藥研究非常複雜,成分繁多,基礎研究又不夠紮實。過去,我們對中草藥研究偏向粗放型研究方式,對具體藥物中什麼成分起了什麼作用了解得不夠透徹,但未來這個現象通過紮實基礎研究、用大量數據解讀中草藥的具體成分等方式,一定會有所改善。

廣州日報:團隊未來的工作方向是什麼?

唐克軒:第一,我們還在繼續培養更高産青蒿素的青蒿品種。第二,基於已經發現青蒿素對降血脂有治療作用,我們將研發相關新藥。第三,我們還將繼續挖掘青蒿素的其他醫療功效,並作為合成物,生成其他産品。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李曉璐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