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018中國扶貧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圖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發表講話。楊佳攝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記者 殷曉霞)“當前還有大約6600多萬人仍然生活在聯合國貧困線以下,我們要實現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消除貧困,對這些貧窮的人提供保護,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基礎服務是我們的目標。”5月2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在2018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作了如上表述。

馬文森指出,儘管很多發展中國家在減貧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特別是在東亞地區,但是貧困問題仍然是21世紀全球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

對於中國在過去40年成功使8億人脫貧的成就,他認為這得益於政府有明確的目標和政策支援。比如,在中國農業領域的投資不斷增長,是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有很多政策支援,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馬文森認為中國的經驗顯示,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和改變是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夠幫助農村地區的人們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貧困是一個涉及很多方面的議題,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有效地來實現減貧,才能夠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他進一步強調,為了解決貧困問題還需要和其他領域進行合作,比如健康領域、社保領域、教育領域。

“現在中國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來幫助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這種知識的分享在國際合作當中非常重要。”馬文森指出,這種分享不僅是在政策、戰略層面,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好的案例。因此,他指出,建立一個網上案例分享平臺,分享一些成功的減貧做法和戰略是很有意義的。

他進一步強調,在扶貧減貧過程中也需要更多的創新,尤其技術的創新是解決一些瓶頸問題的重要方法。“毫無疑問,技術創新需要有很多嘗試,要採取新的思考方法,並且吸取前人的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現有的需求。”他指出,這種創新性發展需要不同的機構和組織來合作推進,而且需要有發散性思維。比如,通過數字融資等技術幫助農民更好地管理農場,從而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增加收入。“我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創新夥伴關係和農業發展,加強知識共用,幫助脆弱的群體,共同實現消除世界貧困的目標。”他表示。

據悉,本次論壇主題為“共用推動合作,攜手消除貧困”,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共同主辦,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國聲智庫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