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記者 王倩 通訊員 蔡珊珊
在很多人印象中,在國內學醫學得再好,也很難到歐美發達國家當上醫生,甚至有人武斷地認為,中國的醫學文憑出了國就沒用了。誠然,中國的醫學教育整體上和國際接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實際上,一些頂尖高校的頂尖專業已經做到了。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由於實行了四十年的全英文教學,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造福全世界的西醫精英,紮實的專業基礎和語言能力不僅幫助中國畢業生走出國門,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前來深造。
圖為中大卓越名師周麗華教授與學生互動交流。 金羊網記者 湯銘明 實習生 吳澤嘉 攝
周麗華,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全英班畢業,生於斯長于斯,如今已成為人體解剖學全英教學的知名教授,不少留學生慕名而來。她所奉行貫徹的“中山醫式”全英教學理念,正在讓中國醫學教育走向世界。
2018年4月,周麗華被評為中山大學首屆卓越教學名師。
把留學生當成孩子的“周老師”
5月15日下午,中山醫學院教學樓的解剖實驗室裏,濃烈的福馬爾林氣味熏得人眼睛刺痛喉嚨發癢,所有學生都用口罩把臉包得嚴嚴實實,周麗華卻沒有,因為她要緊緊盯著每個學生的眼睛,講課的聲音洪亮而抑揚頓挫。這堂課很特別,不僅是實驗臺上的一具具大體老師,更因為所有的學生都是外國人——這是一個40多名學生的留學生全英教學班,這些學生不用通過漢語考試即可入學,因為所有的課程都用英語授課,他們可以非常順暢地過度,快速進入中國的教學環節。
留學生並不都來自英語母語國家,周麗華為了讓他們聽清每句話,常常要深吸氣,讓重點醫學單詞的發音更加清晰。所以每次上課,她都註定比別人吸入更多福馬林的氣味,哪怕她知道,吸入過多這種氣體會導致牙齦萎縮,牙齒早落。
和很多高校課堂上一副“無所謂”的留學生不同,周麗華帶的留學生們神情專注略微緊張,因為周老師講的內容“句句到肉”,而且她還常常點名提問——她熟悉每個學生的名字,不用看點名冊。而她的到課率也是驚人地高,令不少教中國學生的老師都感到羨慕。
圖為中大卓越名師周麗華教授與學生互動交流。 金羊網記者 湯銘明 實習生 吳澤嘉 攝
“一開始也不是這樣的,”走出課堂的周麗華先是猛烈地咳嗽了好一陣才笑著説,“都是年輕人,都貪玩,我記得有幾個印度學生開始總是遲到翹課,有一次上課又沒來,我急了,直接爬了七樓衝到他們宿舍去敲門。”可能是被這張氣喘吁吁的嚴肅面孔嚇壞了,更多的則是完全沒想到中國老師居然這麼認真,從此“周老師居然來敲宿舍門”的典故傳遍了留學生班,這些初來乍到的年輕學生再也不敢把課堂不當回事。
“我們的孩子也出國留學,這些留學生一樣,也都是拿著父母的血汗錢來學醫的,我看到他們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我要對他們負責。”周麗華沒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執著,反而讓她贏得了這些異鄉來的孩子。
永遠忘不了老師汗流浹背的樣子
周麗華這麼執著不是沒來由的,因為如果不是非常執著,她可能在踏入中山醫學院之始就面臨淘汰。1980年,因為高考英語成績優異,武漢妹子周麗華被選中進入臨床醫學系全英班,剛剛恢復高考兩三年,一下子跨入全英文教學甚至生活環境,這些學生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六年畢業時,但是首批選入的30名學生中,只有5名沒有堅持到了最後,可見中山醫學院全英班學生的拼搏精神的養成。
全英班出身,成長為全英班老師,如今自己帶的學生也成為全英班老師,周麗華倍感幸福,她認為自己的成果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中山醫式”全英教學的傳承,來自於當年那批教授們執著不放棄的教學精神。“因為要讓學生聽懂,講英語是很用力氣的,我永遠記得並不熱的天氣裏,中山醫教授們講課講到汗流浹背,衣服脫了一件又一件。我記得侯慧存教授,講課講到低血糖,就轉過身偷偷塞一顆糖,繼續講。”
“我當老師不是太累,學英語比別人快,加上自己不懶,就有了全英教學這個特長。”周麗華説得輕描淡寫,但其實她已經把精益求精刻入骨髓。“全英班是一種榮譽更是挑戰,我們中山醫80級五班班長賦予全英班的英字兩個含義:英語與英才”,奮鬥不止是我們所有全英班人的座右銘。
對知識、對教學的精益求精讓周麗華收穫了來自學生的真心敬佩。周麗華認為,真正讓學生服氣的還不是語言,而是學識,“很多留學生的父母都是學醫的,而且大多是歐美畢業的,所以他們會一直在心裏比較中國老師的專業水準,在這些問題上如果能他們甚至他們的父母服氣,他們才會真的尊敬老師。”
中山醫學院的留學生全英班已經開班十幾年,在一代代學生的口耳相傳中,中國這所醫學院的名聲越來越響。“在國外學醫非常昂貴,但中國的學費相對便宜,教學品質又高,國家環境又好,所以成了性價比超高的選擇。”周麗華還記得,第一個來自斯里蘭卡的留學生叫依大山,從他以後,斯里蘭卡來的留學生接踵而來,他們都知道依大山的名字,可見依大山對於中山醫學院的感情鼓舞了這些年輕的學子。除了亞洲留學生,來自非洲、歐美的留學生也在逐年增加。不少留學生還專門從師兄師姐那裏記住了周麗華的名字,他們覺得如果沒有聽周麗華的解剖課就是一種遺憾。
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雖然已經拿到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聯合培養項目的入學通知書,但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中山醫學院,畢業後又去中山眼科中心繼續讀研究生,她打算未來也留在中國發展。目前許多成績優秀的MBBS留學生選擇了在中山醫學院繼續攻讀研究生,從完全不了解中國到愛上中國,周麗華和中山醫學院的留學生全英班正在成為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
教優等生反而要教他們學會放棄
從1978年創始,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全英班至今已經發展成為培養八年制醫學高級人才的重要陣地。和周麗華當年一樣,一直秉承著“擇優錄取,優生優培”的教育方針。優生是不是教起來更省心?周麗華也摸索出了一套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的確,全英班的中國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優等生,其實,要讓優等生更優並不容易,”周麗華説,“他們有優勢也有缺點,優勢在於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好,確定了的目標克服千難萬險都會完成;但劣勢也很明顯,就是他們身上往往帶有中學養成的固定的學習模式。”
“比如中學教育學生要按照預習-練習-復習的模式學習,結果上了大學學生拿著磚頭一樣的原版教材就傻了,要預習嗎?最後花了很多時間還看不完看不懂,怎麼辦?學習節奏完全被打亂,學生的學習自信就沒了。其實醫學和中學的基礎知識學習不同,主要以應用為主,要在實踐中學習。”
於是針對優等生的苦惱,周麗華大膽鼓勵他們預習要有重點,還要敢於捨棄。“另一種捨棄還體現在職業規劃上,醫學生未來都要向專科發展,儘早確定發展方向不是壞事,那麼就不必平均用力,可以把更多的力氣花在主攻方向上。”周麗華見過不少哭哭啼啼的場景,“這些從小到大門門課不低於95分的孩子,第一次拿到七八十分的成績,哭得稀裏嘩啦,我就要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和職業規劃,有舍才有得。”
創新考查方式教學絕不照本宣科
周麗華所在的全英文教學團隊還進一步改革了八年制課程成績評估的方式,實施了形成性評價體系。“所謂形成性評價,就是不能讓他們一考定全部。”周麗華説,“一方面,比如三年級學生,同時開9門課,都是有名的又重要又難考的課,如果只靠期末考一次,壓力太大,不容易吃透;另一方面,我有一次發現,有個學生非常聰明,平時不學,成天打遊戲,就靠考試前突擊一個月,居然都能過關,但其實他只是會考試,沒有真正學到東西。我們必須打擊這種風氣,就把一次期末考變成四次考試,每兩個月考一次,最後按照佔比計算總分。考完後告訴學生們結果,讓他們反思和糾正自己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讓學生學得更透,還大大減輕了考試負擔。
把本科生像研究生一樣教,在全英文優勢的幫助下,周麗華的教學嘗試收穫頗豐。2011年指導博士生代教後的心得投出後發表,成為中山醫學院第一篇SCI教學論文,也成為當時中國學界少有的SCI教學論文之一;2017年又指導學生發表了第一篇學生為第一作者的SCI教學論文。就在近日,留學生班也傳來捷報,澳大利亞留學生連發兩篇SCI論文,他第一時間發微信感謝周麗華和所有的中山醫學院老師。
“相比教學,科研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積累多了就要總結、要分享,就是成果産出。”周麗華常常答應指導學生卻在發表時偷偷刪掉自己的名字,“全英教學比中文教學付出多好幾倍,要怎麼激勵老師?科研成果就是付出的一個紀念品,我希望團隊裏每個年輕老師都有這樣的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