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裏地區著力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解決群眾吃菜難、吃菜貴問題。圖為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內建起的溫室大棚。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康宇
2014年之前,在西藏阿裏地區吃到當地種出來的蔬菜瓜果,還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
去年,阿裏地區蔬菜瓜果産量達到1200余噸,在夏秋季節蔬菜供給率達到60%以上。阿裏地區兩個主要的縣中,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瓜果蔬菜産量達到640噸,普蘭縣現代農牧業示範園蔬菜産量接近200噸。
“生命禁區”種出民生果蔬,人們的菜籃子日漸豐盛。這些變化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跟隨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路主題活動西藏行報道組在阿裏地區走訪時了解到的。
變化的背後,是一場突破困難和阻力的改革。
普蘭的突破
吃菜難、買菜貴,是阿裏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據在阿裏地委、媒體工作的多名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土地貧瘠,資源匱乏,阿裏地區農牧業處於傳統的緩慢發展狀態。當地人食用的蔬菜和水果多依靠菜販子從新疆、拉薩等地長途販運。
“阿裏也有蔬菜,不過種類很少,以前就是傳統‘老三樣’,馬鈴薯、蘿蔔、白菜,新鮮的綠葉菜很少吃到。”一名在阿裏地區媒體工作的同行對澎湃新聞説。
改變始於阿裏地區普蘭縣,始於2013年。
噶爾縣生態産業園佔地730畝,集蔬菜花卉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一體,全部配套于去年夏天建成。
2013年7月,陜西省第七批援藏幹部高寶軍到普蘭縣赴任縣委書記。
高寶軍向澎湃新聞回憶,剛到普蘭縣,他就發現這裡的菜品種又少菜價又貴,都要靠從外面運輸,一斤青椒有時候賣到20多元一斤,到了冬季大雪封路,菜又運不進來,“我們家在陜北,種蔬菜和水果也不容易,但普蘭當時的現狀還是超出我之前預期的”。
高寶軍下決心改變這一影響當地群眾生活品質的難題。他開始馬不停蹄地下鄉入戶進行考察調研,還邀請了不少專家對普蘭縣的土質、水質進行檢測。最後得出了一條結論——普蘭縣具備發展棚栽業的條件。於是,高寶軍提出要把普蘭建成阿裏地區農牧示範基地的思路。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種大棚蔬菜?誰來種?要花多少錢?能種成功嗎?如果種不成,不是白白浪費錢嗎?還沒等高寶軍有進一步的安排部署,質疑聲就出來了。
“做一件之前沒人做過的事,風險是一定有的,遇到質疑和阻力也在所難免。”高寶軍對澎湃新聞説,但他仍堅持去改革和突破,因為“不去做就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
從哪去尋求突破?高寶軍給出了兩個字——技術。要想在大棚內成功試種蔬菜瓜果,首先就要推進大棚的標準化建設。於是,在大棚建設之初,高寶軍從陜西和山東等地聘請了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從土壤改良、大棚建設、種子選配、棚膜選擇等進行逐一考究設計和功能完善。除此之外,還積極動員普蘭縣的幹部和群眾參與到示範基地的建設中。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2014年春季,普蘭縣建成了日光溫室大棚和拱棚140多座。隨後又從內地引進懂技術的菜農、果農,在大棚內種上了50多種蔬菜和水果。
事實證明,高寶軍的創舉成功了。2014年秋天,普蘭縣蔬菜大棚基地內試種的菜苗長勢良好,這意味著普蘭縣結束了高原種不成蔬菜的歷史。
噶爾的成功
普蘭縣的“破冰之舉”給整個阿裏地區的幹部和群眾都帶來了希望。
阿裏地委宣傳部提供給澎湃新聞的資料顯示,2014年10月,現任阿裏地委書記、時任西藏自治區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的朱中奎到阿裏調研,看到普蘭縣大棚基地內的一片綠意,給予了很高的認可,並向阿裏地委、行署提出推廣普蘭經驗的建議。
這之後,“普蘭經驗”在阿裏“遍地開花”,包括噶爾縣、日土縣在內的多個縣鄉也開始逐步發展以棚栽業為主的現代設施農牧業。
2016年,阿裏地委、行署提出了“打生態牌、吃産業飯、走特色路”的綠色發展戰略,開始著力打造噶爾縣現代設施農牧業示範點。
産業園還為當地貧困的農牧民提供學習就業機會。25歲的加央原來沒有工作,目前在産業園工作,每天能賺200元工資。
噶爾縣是阿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物流中心,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北部,阿裏地區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之間的噶爾河谷地帶,是西藏21個邊境縣之一,縣內邊境線長34公里。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獅泉河鎮。
澎湃新聞記者在噶爾縣走訪發現,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噶爾縣的現代設施農牧業已經發展得有聲有色。
5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位於獅泉河鎮郊區的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看到,一座座現代化、可以自動開關、遙控噴灌的溫室大棚已經建成投入使用。五月的噶爾,外面寒氣逼人,溫室大棚內卻是一股股熱浪。
甜瓜、西瓜、黃瓜、番茄、茄子……數十種果蔬在溫度、濕度均適宜的溫室中長勢良好。
“阿裏日照時間長,這裡種出來的瓜果會格外的甜。”負責經營管理生態農業産業園的阿裏福利生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常福利對澎湃新聞説道。
他同時透露,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佔地總面積730畝,是集蔬菜花卉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一體的,全部配套設施于去年夏天建設完成。目前,整個生態農業産業園內共建有40余座溫室大棚,種植了超過30種的蔬菜和水果,基本可以滿足噶爾縣城居民的食用需求。
這樣喜人的改變讓現任阿裏地委委員、噶爾縣委書記的高寶軍感到欣慰。從普蘭到噶爾,高寶軍親眼見證了自己試點推廣的以棚栽業為主的現代設施農牧業在阿裏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高寶軍還向澎湃新聞介紹,包括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在內的多個現代農牧業示範園區都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牧民”的運作模式,把當地群眾增收作為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的重點,為當地農牧民提供學習就業的機會,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離産業園不遠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康樂新居’小區內就有80多個人在這裡工作。春季插秧期,還要增加就業崗位,可以達到200個。”常福利介紹。
25歲的加央已經在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內工作了兩年。她主要負責栽種西瓜。問她是否已經掌握了栽種西瓜的技術要領,加央有點害羞地點點頭。在進入産業園工作之前,加央沒有工作,現在她可以每天賺到200元工資,感到非常滿足。
阿裏地委宣傳部向澎湃新聞提供的一組數據較為詳實地記錄了這場“菜籃子”工程取得的豐碩成果:阿裏地區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以來,全地區新增産值1695萬元,直接受益群眾1200余人,每人平均增收1600多遠。三年來,全地區農牧民在吃菜上節約資金達到1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