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長江中生活著兩種鯨類動物——白鱀豚和長江江豚。其中,白鱀豚僅分佈于長江,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長江江豚為全世界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亞種,分佈于長江中下游。

後者目前數量已不足1000頭,前者面臨功能性滅絕。

“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路主題活動媒體記者走進安徽省銅陵市,探訪位於銅陵市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夾江上的“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

這是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圖為位於銅陵市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小島,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就在這裡。未來網謝深森攝

目前這裡保護著11頭長江江豚,其中一隻是5月3日剛出生的小江豚,至今剛滿兩星期不久。

銅陵江段是長江淡水豚類棲息的黃金水域,1985年,在銅陵市大通鎮建立了“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1987年,張西斌開始參與淡水豚保護工作。

談起“白鱀豚”,張西斌言談中至今難以釋懷。目前白鱀豚已經是功能性滅絕,所謂“功能性滅絕”是怎麼回事?張西斌解釋,這其實是表示白鱀豚已經失去了繼續繁殖下去的功能。“最近一次見到“長江女神”白鱀豚是在2007年,目前還存有白鱀豚,但是他們的群體不足25頭,沒有辦法繼續繁衍生存,已經進入了滅絕倒計時。從上一次發現白鱀豚,五十年間沒有再次發現,那麼,白鱀豚就會被宣佈滅絕。”

正在講解江豚保護知識的張西斌。

“非常遺憾!”張西斌再三感嘆,他談及之前曾三次捕撈白鱀豚但是均被逃脫。“如果那個時候我們能夠捕獲幾隻白鱀豚,也許現在情況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雖然沒有成功拯救白鱀豚,但在2001年,保護區從長江捕獲了4頭江豚,兩雌兩雄,經過17年的繁育,目前保護區已經有11頭江豚。

江豚為什麼會遇此境地?張西斌從江豚自身和長江生態兩方面進行了解釋,首先,江豚是一種食性單一主要食用淡水魚類,並且繁殖力低的哺乳動物,通常一胎一仔,妊娠期需要11個月,幼豚哺乳期為半年左右。其次,長江生態的惡化也是造成江豚成為瀕危動物的原因之一。江豚很難適應長江生態的工業污染和人類的過度捕撈,而交通航運、非法漁具,更是造成了江豚的直接死亡。

白鱀豚進入了滅絕倒計時,為了不讓長江江豚面臨同樣的境地,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批准建立了“安徽省銅陵淡水豚省級自然保護區”,6年後,國務院正式批准為“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陳燃來到這裡。“把江豚保護起來,而且讓它們生活的非常好,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陳燃專業學的是生物,碩士的時候是在黃山參與靈長類動物短尾猴的保護工作。從2008年到現在,雖然沒有詳細統計,但是陳燃大概估算了一下,他差不多見證了十幾頭小江豚的出生。

“但是,江豚存活其實比較困難,不是每一頭江豚都能成功存活下來。”陳燃介紹,從保護區初次從長江內捕撈兩雌兩雄江豚進行保護和繁衍工作之後,17年的時間,保護區增長了7頭江豚,這已經是令人振奮的現狀了。

保護區內正在捕食的江豚們。

談及5月3日剛出生的那頭小江豚,陳燃開心的表示,“這頭江豚寶寶的情況很好,它的媽媽已經生了三胎,都成功存活了。”

在保護區內,除了張西斌和陳燃,還有13位工作人員和為了彌補人手不足所請的合同工6位。

日常喂食11頭江豚並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據統計,護豚人每天需要喂食江豚4次,每次需要喂食近20斤魚。除了人工投喂,在保護區每年還會投放2萬多斤魚苗,滿足江豚的自然哺食。

張西斌表示,如果保護區內江豚數量達到二三十頭時,會考慮將它們“放歸自然”。當然從目前來看,或許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事實上,除了江豚,當天未來網記者還見到了一頭特別的“白鱀豚”,它被關在玻璃箱裏進行留存,在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內,收蔵著一頭白鱀豚的骨骼標本。

收藏與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內的白鱀豚骨骼標本。未來網謝深森攝

張西斌解釋,一位農民把受傷死掉的白鱀豚埋進了土裏,等保護區的人得到消息趕過去,白鱀豚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了。最後只得挖出來保存為骨骼標本的形式。“長江女神”白鱀豚如今只能隔著玻璃,與它的骨骼標本近距離接觸。

幸好,江豚目前還不必如此。而在將來,隨著長江生態的轉變和江豚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終有一天,江豚能夠在長江流域健康生存,與人類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