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

——追記全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鄭德榮教授(中)

  學習成為鄭德榮的日常生活習慣,並貫穿鄭德榮一生的教研生涯。

吉林日報記者 劉懷 米韻熹 任爽 繆有銀 畢雪

“離開嚴謹求實,不稱其為科學;沒有探索創新,不稱其為研究”

——他視學術為學者生命,視學問為終生事業

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把創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

為了掌握學術動態,鄭德榮教授堅持閱讀大量的學術期刊和報紙文獻,而且還記讀書筆記。學習成為了鄭德榮的日常生活習慣,而這習慣貫穿了鄭德榮一生的教研生涯。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創新。鄭德榮教授致力於中共黨史、共産國際與中國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思想與觀點。撰寫出多部填補學術空白的著作。國內研究毛澤東思想最早的一部專著——《毛澤東思想史稿》,就是鄭德榮與黃景芳、陳一華合著的,這部書是系統研究毛澤東思想的第一部專著,在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具有開拓性地位,修訂本被中共中央辦公廳確定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理論學習的配發教材。東北師範大學的中共黨史博士點是全國高校最早的3個中的一個,鄭德榮是這個博士點的奠基人。他的《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書影響也頗為深遠:首次提出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真諦在於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淵源來自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兩方面。鄭德榮的《毛澤東思想概論》是最早一部創立概論體系的著作,至2015年9月已印刷13次。鄭德榮一生出版學術著作40余部,撰寫、主編的著作在國家圖書館藏30余種,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也均有藏書。

改革開放以來,每當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鄭德榮都不遺餘力地提出富有創建的重要意見。他曾先後主編教材4部,所編教材層次多、檔次高、發行量大。鄭德榮的《中國革命史教科書》是供全國高師院校專用的教材;《中共黨史教程》是衛星廣播教材,榮獲吉林省課程改革與教學建設優秀成果獎;《國共政權十年對峙史》是國家教委“七五”文科教科書編選計劃項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國徵訂的教材。《中國共産黨歷史講義》被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推薦為全國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發行量達百餘萬冊。

在學術論文中,鄭德榮匡正了傳統學術觀點,有些還開拓新領域或提出了獨到見解。他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圍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産國際與中國革命、中國革命若干問題等多個方面展開。他在學術界首次明確提出,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旗手和奠基人,是毛澤東率先吹響了“反對本本主義”號角,向全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樹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風,並在實踐上開闢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他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特別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五大發展”理念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開工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開闢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儘管早已成就卓越,儘管年事已高,然而鄭德榮卻從未停止過學術創新的腳步。2011年,建黨90週年,鄭德榮85歲,這一年他發表學術論文多達13篇;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92歲的鄭德榮又申報了十九大專項重大課題;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93歲高齡的鄭德榮帶病準備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成果和寶貴經驗”的紀念文章,併入選“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理論研討會”。鄭德榮的學生劉世華説:“不僅是帶病準備論文,就在病逝前不久,老師還在醫院裏,拔掉吸氧管,聽學生給他讀這篇論文,邊聽邊提修改意見。”

……

“樂以終身治學科研,悅以畢生授業解惑”

——他畢生明師道、鑄師魂、講師德、懷師愛,用真情、真心、真誠,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學生

作為東北師大黨史學科學術帶頭人,鄭德榮潛心育人,使東北師大黨史專業形成了一支力量較強、結構較為合理的梯隊,承擔了多層次的繁重教學任務和一些重點項目的科研任務,被學校確定為重點學科,成為教育部培養高校黨史、革命史教師的基地。由他主持的在原毛澤東思想研究室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是以中共黨史學位點為依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係所結合的科研機構,也是全國高校成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有較大影響力的毛澤東思想研究機構之一。在1991年國家教委組織委屬院校147個研究機構評估,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名列第一。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樂,一是科研成果給人以啟迪,服務於社會;二是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鄭德榮看來,著書撰文和培養青年學生教師,都是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

鄭德榮致力於培養研究生獨立的科研能力。他引導研究生掌握前沿、吸收新成果、開闊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培養鑒別評析學術成果能力;引導學生閱讀文獻,紮根于第一手資料,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

現在已經成長為教授的姜淑蘭,對導師鄭德榮的治學嚴謹記憶猶新。2008年,她與導師合作給《光明日報》撰寫了一篇論文,儘管文章不到3000字,但鄭德榮卻不厭其煩地修改了十幾稿;鄭德榮的學生、博士生導師高地仍然記得每次同學們和老師聚會,他都會把自己一年來發表的論文帶給大家看,往往有十幾篇之多。看到高齡的老師還在勤耕不輟,同學們都不敢稍有懈怠。

鄭德榮不僅對研究生的培養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的教學更是一絲不茍。由於學識豐富,他的教學善於聯想和富有啟發性,上課脫稿講授,使課堂生動深透,充滿了思想和新意。他還獨創了“提示、討論、小結、作業”四段授課法,使博士生處於課前獨立準備、課上獨立思考、課後獨立鑽研的良性迴圈之中,培養了博士生獨立思考能力;他實行“讀書、思考、討論、答疑、交流”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多思考、多提問,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

鄭德榮尤其關心學生們在政治上的成長,他努力結合專業提高學生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洞察力,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鄭德榮常説:“人必須以德為帥,學黨史的博士生更要培養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和道德情操。”正是基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和極端重要性,鄭德榮把立德樹人貫穿于培養博士生的全過程,教育理念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向同行。在每屆學生的第一堂課,鄭德榮都不會講授專業知識,而是進行寓意深刻、闡述精闢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學生牢牢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畢業時,還反覆叮囑學生要認真對待工作,堅持正確的人生態度。鄭德榮將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和黨性原則貫穿學生培養的始終,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學生。

鄭德榮嚴師般的教導和慈父般的關懷贏得了學生們無限的信任和愛戴,也令學生們自覺地努力學習、成長成材。鄭德榮60歲之後開始培養博士生,30年間培養了49名博士生,培養的學生中多人成為中共黨史學科和毛澤東思想研究領域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社會各界領軍人才。

由於教書育人業績卓著,他獲得吉林省優秀共産黨員榮譽稱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等,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曾憲梓獎,並被授予省優秀教師、省師德模範、省榮譽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