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區高壓線下最大的違法建築群、國務院掛牌督辦的“嚴重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火險隱患單位”,這些聽起來“相當嚴重”的“帽子”曾經都“戴”在上海中環邊的同一區域。

誰能想到,兩年前還存有超過35萬平方米的違法建築、1330家企業和租賃戶、3000余名夜宿人員的“臟亂差”地帶,如今徹底變身為景色宜人的綠色長廊。在櫻花盛開時節,還能成為堪比同濟大學、顧村公園的“網紅”賞櫻勝地。

位於上海徐匯區南部的徐匯中環綠廊南起梅隴路,北至漕寶路,東臨桂江路和已規劃的桂果路,西接交通動脈中環線,整片綠地位於220千伏超高壓線保護區範圍,全長3.28公里,綠化面積約34.2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16.02萬平方米,在建面積3.45萬平方米。綠廊最大特點,就是地塊自南向北分別被滬閔高架路、平陽路、江安路、桂江支路、欽州南路等市政道路分割,漕河涇港、張家塘港等河道從綠地內穿過。

然而,綠廊的整體性卻並未被穿插其中的河流、道路“打擾”,反而充分融入了周邊居民區。在綠廊現場可以看到,綠地的主要景觀為一條貫穿南北的櫻花大道,除了景觀功能,還兼具城市綠道、健身步道的作用,為周邊居民提供寬敞舒適的休閒散步空間。

徐匯區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嚴世德介紹,櫻花大道將穿過漕河涇開發區一直向北延伸1.8公里,直至蒲匯塘南岸,全長可達5公里。全線貫通後預計將有10余個品種的5000余株櫻花在每年早春綻放。此外,整片中環綠廊還種植了香樟、銀杏、玉蘭、無患子、楓香、桂花、海棠、梅花、月季等植物,營造自然豐富的林緣線與林冠線同時,也豐富了綠地的四季景觀。

沿著綠道由南向北前行,記者發現綠道兩側的地勢逐漸出現了“高低差”,這又是為何?徐匯中環綠廊設計師姚國華介紹,考慮到中環線車流量大,噪音難以避免,因此綠廊緊鄰中環線的東側設計地勢高聳,靠近居民區的西側地勢就相對平緩,為市民散步、休息、運動營造理想環境。

他特別介紹,由於整個綠地面積巨大,養護所需的自來水量非常可觀,因此在綠廊二期的地下建設了一座約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平日下雨後,雨水進入地下水池,分別通過池中的物理、生化處理,使水質達到可澆灌用水標準,為地上綠化提供灌水補給。地下蓄水池還與整個綠廊的澆灌系統並網運作,如一段時間內缺少自然降雨的將官,綠廊就會自動採用地下蓄水池的儲水澆灌。

日常“隱身”的地下蓄水池出水口

“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蓄水池,但依靠它的功能,可實現大量節水,也符合當下‘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 姚國華表示,雨水通過管網收集進入地下迴圈的節能環保系統,這一海綿城市技術目前已較為成熟,在上海不少地方都已使用。

記者提前探營正在施工階段的綠地三期,這一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綠地中央開挖了一處人工河,並且與漕河涇連接。姚國華介紹,城市河道與綠地河道相連接,能夠形成更為生態環保的綠地環境,也便於設計時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建築“廢料”改建的綠地小品

在徐匯中環綠廊內,一些供市民休息的座椅、綠化帶圍墻也有不少設計巧思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如利將細小的碎石通過壘石的方法稍稍抬高綠化帶前的地面,小石子路面不僅比普通水泥地更具親和力,還具備透水功能。部分綠化帶的低矮圍墻逐漸向上傾斜,這也並非刻意營造的幾何形態,而是尊重中環高壓線下地塊原有的地形特色,在原來地勢基礎上加以改進,組成綠地高低起伏的視覺體驗。

記者了解到,徐匯中環綠廊還嘗試了諸多“城市海綿體”的建設方法,如營造合理的綠化地形、盡可能使用自然排水、選擇透水材料鋪裝綠地路面和廣場等。徐匯區綠化局方面介紹,結合穿越綠地的張家塘港和漕河涇港,中環綠廊能基本形成“滲、滯、蓄、凈、用、排”等各類低影響開發的雨水設施及其組合系統。此外,利用雨水花園、植草溝、景觀水系、人工濕地、低窪綠地、可滲透路面鋪裝、蓄水池等形式,綠地能顯著減少地表徑流,營造小型生態濕地和雨水花園等生態示範案例,向公眾展示海綿城市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重要理念。

截至目前,徐匯中環綠廊一期、二期已建成開放,綠地三期也將在近期開放。在建的綠地四期有望年底建成,五期(欽州南路-漕寶路)和六期(滬閔路以南梅隴路地塊)計劃結合地下空間開發,設置約1100個地下停車位,預計2020年底完成綠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