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五月淺夏,明媚、靚麗,一切都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當再次見到王擁軍時,他給人的感覺像極了這個季節。一個淺笑,幾個故事,記者的問題慢慢被拼湊成“畫”,讓人回味良久。

作為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神經病學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30多年來從事腦血管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在腦血管病的流行病學防治研究及臨床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為提高我國腦血管病防治水準做出了重要貢獻。

醫生醫治患者僅僅是為了讓其延續生命嗎?疾病好轉的同時,是否還有快樂的人生?每每講到這些高深的醫學問題,他總會講故事,讓高深的內容顯得不再乏味,反而散發出引人入勝的生趣。顯然,這是一位有故事且會講故事的臨床醫學科學家。

王院

  王擁軍(左一)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2017年5月,王擁軍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這是繼榮獲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後他獲得的又一項國家級科技人才獎勵。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總共不超過30名科技工作者獲得該項榮譽,醫學領域獲獎者更是少之又少。

“其實這個獎章不是頒給我個人,而是頒給整個團隊。”被問及獲獎感想,王擁軍説,“我們經歷了曲折和困難,可我們始終目標堅定。如今回首過去,我們確實收穫不少:中國第一個卒中單元、NEJM中國神經病學第一篇論著、連續七年Stroke全球單中心最大貢獻團隊……”

研究成果能改寫國際指南,這是每一位臨床科學家夢寐以求卻又可遇不可求的。“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王擁軍教授在2017年歲末引用莎士比亞一句名言總結了自己多年來全身心投身腦血管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研究的流金歲月。

時光回到2001年,王擁軍教授留美歸國的第一年,當時北京天壇醫院整個神經內科只有一名碩士生導師,只有一人有博士學位,勢單力薄,不成氣候。篳路藍縷,玉汝于成,十八年後的今天,天壇醫院神經內外科的學術影響力在全國都已排名第一,完善的科研團隊亦可接軌國際標準。作為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教授説:“天壇醫院的神經學科不但現在第一,未來我們還要繼續保持第一,這個信心我是有的。在此基礎上,結合醫院搬遷新址這一契機,我們正在醞釀一個重要轉型,做了一個基礎學科振興計劃,除了神經學科以外,在內科、外科、婦産科、兒科等領域尋求發展和突破。”

追求卓越,打造一批臨床醫學科學家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啟動了非傳染性慢病的防治研究,作為這個專項設計專家組組長,王擁軍教授一直在思考,十三五的主要産出是什麼?除了論文、專利、産品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他認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産出,就是打造一批臨床醫學科學家,培養一支稱職的臨床研究方法團隊是解決中國腦血管病研究效率不高的根本出路。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醫生,但是還缺乏卓越的醫學科學家。”王擁軍認為醫生按品質可分為四個級別:規培中的醫生、合格的醫生、優秀的醫生和卓越的醫生。

規培中的醫生是指正在接受培訓的醫生;合格的醫生是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巧,能使患者獲得較好的臨床結局,這是獨立行醫的底線,也是職業道德的底線;優秀的醫生更看重患者生存品質的提高而不是單獨疾病的治療,他們是醫學的將才,是臨床的能工巧匠;而卓越的醫生,除了醫治病患,救死扶傷,還能創造新的理論、新的治療方式、新的學説、新的手段、新的指南,他們的工作,受益的不是一個患者、一個案例,而是一群患者、一個行業。

王擁軍説,“規範的醫療行為是我們的底線,優秀是我們的追求,優秀的醫生會創造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跡,而卓越的醫生會創造一個時代的奇跡。新時代的中國,要實現全民健康,要實現健康中國戰略,臨床醫學科學家這個隊伍就必須要補上來。”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