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帶一路”的行動推進經濟全球化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要解決當前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全球發展失衡這三大突出矛盾必須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是必然選擇。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實現聯動式發展,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注入新能量,是針對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問題的切實方案。
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強調,要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創造有利於開放發展的環境,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促進生産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這些重要論述,正是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一年來,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援,積極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發展緊密的經貿夥伴關係,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一批重大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項目落地,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的各項舉措一一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在習近平的謀劃下,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2018年4月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時,習近平一連公佈了4個方面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和主動擴大進口,力度之大空前。
習近平表示:“我們將儘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説:“中國人民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這不僅僅是意願,而且是具體的行動。
當下,全球企業界也已把“一帶一路”視作不可錯失的機遇。今年3月,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公司宣佈在北京設立全球“一帶一路”辦公室,並已與超過100家中國企業合作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
多家跨國公司高管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意味著難得機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催生大量新商機。彭博新聞社發表文章説,“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真正的全球方案”。
讓“一帶一路”的實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習近平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在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習近平一再表示:“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用發展。”
一年來,在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上,習近平總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願景下來闡述“一帶一路”建設。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APEC峴港會議、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博鰲亞洲論壇……莫不如是。
一年來,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也在不斷充實、豐富,紅利正在集中顯現。
習近平強調,要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博鰲亞洲論壇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企業在20多個國家建設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近18萬個就業崗位。
國際輿論認為,“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和宏偉實踐,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一帶一路”建設之所以能邁出堅實的步伐,根本原因就在於,習近平始終致力於將“一帶一路”建設成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一個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産品。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對“一帶一路”投出信任票和支援票,從根本上説,正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由衷贊同。在眾多國際人士看來,這體現著將中國自身發展同世界共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和大國擔當。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覆蓋了37個國家的調查表明,在世界事務方面,更多人信任習近平。
“一帶一路”承載著各國發展與繁榮的夢想,要行穩致遠,需要各方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起來規劃,一起來實踐,一點一滴堅持努力。經過日積月累不懈奮鬥,“一帶一路”必將通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