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5月12日電 (記者 許舜達 方問禹)一頭是龍井茶的故鄉浙江杭州,一頭是巴山深處的相對落後地區四川廣元,一位78歲的“茶教授”在兩地間往來奔波了21年,將浙江的優勢茶産業“嫁接”到了廣元。2017年廣元全市茶葉産值突破36億元,是對口幫扶前的180倍,多個茶品牌榮獲國內國際大獎,走上了一條以茶産業為核心的脫貧致富之路。

茶葉紮根四川廣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茶所”)坐落杭州,1997年白堃元作為中茶所專家第一次前往浙江省對口幫扶的四川廣元考察。當時的廣元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全市有4萬畝茶園,但品質太低,賣不上價。許多農民仍住著低矮潮濕、四面透風的土坯房。

“剛來廣元時,我發現開會時每個人都喝白開水。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茶産地的人不喝茶?”等工作人員端上一杯本地茶,白堃元才明白過來,泡出來的茶色就像醬油湯,原來當地竟用炒菜的鍋來炒茶。

其實,廣元有著悠久的茶葉生産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廣元名叫“葭萌”,意思是“茶葉生長的地方”。“我不相信,一個種茶歷史這麼悠久的地方,會種不出好茶。”白堃元説。

隨後,他仔細考察了廣元每個縣區,分析研究地理、氣候等條件後發現,青川和旺蒼兩縣山高霧多、降水量較少,尤其土壤的酸性程度非常適合茶葉種植。

“廣元發展有好資源,種茶有前途,能種出名優茶!”從此,白堃元每年都會在廣元住上一段時間,短則兩三月,長則大半年,在茶園、茶農間奔波,辦輔導班,開講座,從種茶、採茶到加工、包裝各環節技術傾囊相授。

地震結下“生死之交”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廣元是受災較為嚴重地區之一。地震當日,白堃元正好在旺蒼縣的茶山上指導茶農。看到震後的廣元滿目瘡痍,白堃元非常痛心。突如其來的災難,也讓廣元剛剛開始復興的茶産業再度陷入困境。

在異常惡劣的環境面前,白堃元選擇堅守廣元,並編寫了《災後重建茶葉技術培訓手冊》,繼續開展茶葉生産培訓班。

“一開始還擔心茶農們不肯來,沒想到第一期就來了100多人。”更讓他感動的是,儘管余震不斷,但整堂課下來100多位茶農沒有一位離場。“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廣元茶葉復興的希望。”白堃元説。

受損的茶場往往地處高山,為了方便茶農聽課,他就把課堂搬到山頂。條件所限,黑板、課桌、板凳是拼拼湊湊,睡覺則是十幾個人打通鋪,有時晚上剛合上眼,老鼠從臉上迅速掠過。

白堃元對此毫無怨言,“農民自己家裏沒什麼好吃的,但都把家裏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我。只有幫助他們種出好茶葉,農民日子好過一點,我才心安。”

患難與共的經歷,讓白堃元和廣元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2010年退休後,白堃元沒有在杭州安享退休生活,而是選擇繼續前往廣元幫扶。

“以茶興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廣元茶産業獲得了長足發展。2017年廣元全市茶園面積達到46萬畝,實現茶産量1.31萬噸,茶葉産值突破36億元,面積、産量、産值分別是對口幫扶前的15倍、24倍和180倍。

有了經濟效益,當地涌現出了一大批種茶專業戶,規模不斷擴大。但新問題又隨之出現,茶葉銷售怎麼辦?茶葉品牌怎麼建?

白堃元認為,提升整個茶産業的層次,培養人才是關鍵。2012、2013連續兩年,白堃元將廣元當地茶葉企業負責人、茶葉合作社帶頭人組織起來,專門送到浙江開辦培訓班。

與過去以技術培訓為主不同,這次培訓的重點是管理、行銷培訓。時間1個月,每期30—40人,吃住行由政府買單,課程安排則交給中茶所。

“很多學員是第一次坐飛機,每個學員還免費發一套西裝皮鞋,不少人平時穿慣了汗衫,穿上西服一開始還覺得很彆扭。”白堃元説,就是要開拓學員的眼界,培養商業意識,爭取引導他們成為當地茶産業的“領頭人”。

通過持續品牌打造,廣元如今已有不少名茶。當地米倉山茶和廣元黃茶品牌先後獲得四川十大名茶、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等榮譽,七佛貢茶和高陽貢茶也多次榮獲國內國際大獎,廣元被四川列為名優富鋅富硒有機綠茶生産基地。

“今後,茶葉在廣元將不僅是一种經濟作物,更要結合生態發展、結合農旅發展,不斷增加茶産業的附加值,讓青山變金山,真正做到以茶富民。”白堃元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