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開這篇推送後幾個小時,又到5月12日。
每年的這一天,談論和書寫汶川成為一種習慣,和一種必然。
關於這場地震的一切不斷被提起:死亡和傷痛,毀滅與黑暗,乃至它如何發生,留下怎樣的經驗教訓,以及後來的,生存者如何生,往生者如何去……
就是在不斷的回首中,血也好,淚也罷,對當年那場災難的痛感,竟也一點一點,緩慢地,得到稀釋,甚至癒合。
就這樣過了10年。
建川博物館裏一個女孩站在紀念墻前。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即使過去了這麼久,即使生命中那麼多重要的時刻都已經淡去,但關於10年前的那個下午,你在哪,你在做什麼,所有的細節仍然能夠被記起,被復活。
那個下午,天氣很差,消息陸續傳來,一個比一個更壞:下雨、余震、救援受阻、死亡人數不斷增加……
地震幾個小時後,路透社在一條新聞中報道説,這場三十年來中國經歷的最嚴重地震已造成近10000人死亡。
德陽市漢旺鎮漢旺廣場上的一座大鐘將時間永遠定格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
後來,我們才真正知道這場地震的慘烈程度:8.0級地震,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
今日美國報道説,它是過去十年裏死傷和損失最為嚴重的地震之一。
《今日美國》報道截圖
士兵和醫務人員第一時間進入災區。
“7天之內,中國政府部署了超過10萬人的部隊,開放了兩條主要公路,並派出5000多名醫務人員進入受損地區。”
地震後多次走訪汶川的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地震調查委員會的成員柯蒂斯·愛德華詳細記錄了中國政府的救援努力與工作。
與此同時,外媒看到災難面前中國政府的迅速反應和強大救援能力。
路透社在當年5月13日的報道中提到,救災工作中,“時間就是生命”,“把地震和救援工作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成為中共中央的指導精神。
地震現場救援的士兵們
那一年,中國社交媒體在悲情中所迸發的情緒和能量也讓世界印象深刻。
《紐約時報》報道了志願者們通過社交媒體聯絡前往災區參與救援的故事,並援引其中一位志願者的話説:政府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我們也想盡力。
災難還空前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共情,無數捐款、援救短時間內大量涌入災區。
“每個中國人幾乎都認識一兩個四川人,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愛爾蘭時報》報道一位東北王先生前往四川災區尋找失蹤朋友時寫道。
《愛爾蘭時報》報道截圖
隨著救援的深入,令人動容的生存奇跡陸續出現:可樂男孩、敬禮男孩甚至是豬堅強……
人們永遠記住了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
《紐約時報》報道豬堅強截圖
那年的5月23日,當地政府決定:保留被損毀的北川老城,並建立地震紀念館和博物館。
從此,老北川廢墟裏時鐘的指針,永遠停在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2時28分——
而某種意義上,我們,千百萬里之外為震區安危牽腸挂肚、日夜祈福的每一個人,也被那一時刻改變了。
然後,5月12日,作為苦難,作為灰暗,作為愛,作為民族和家國意義的一部分,也永遠刻在了我們的基因裏。
老北川縣城
“被永久保存的北川廢墟,不僅僅紀念那場地震中的死亡,還為記住更重要的一課:好的防震建築能夠避免悲劇。”
2013年,汶川地震5週年時,BBC再次走訪北川地震紀念館,並在5月9日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10年裏,北川地震博物館每年接待200-300萬遊客,人們從全國甚至全世界來到這裡,觸摸毀滅帶來的陰影,也學習如何走出悲傷。
2014年5月12日,群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內祭奠遇難者。
但在老北川的靜止和凝固之外,川人與川地都沒有停下新生的腳步——即使對有些人而言,所謂前行,不過是一寸一寸從陰影之中涉流而過。
“數百萬房屋、數千所學校和醫院得到加固和重建。整個四川的重建是驚人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南華早報》在5月11日的報道中援引一位日本設計師的話説。
在新的居所中,人們繼續生活,重新連接外部世界,以及從心理上,緩慢而沉默地處理那場災難留下的漫長“余震”。
亞洲基金網站把地震之後川人乃至國人在災害防禦和救災管理上的巨大進步形容為那道“烏雲的銀襯”:
“雖然地震的影響持續到今天,但希望之一在於,它催化了中國災難管理架構的改善……中國的災害管理體系正在優化為一個更加系統化的結構。”
亞洲基金網站截圖
還有那些新生命的到來。
“當地政府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資金支援甚至是生育治療鼓勵人們生育。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庭迎來3500個新生兒。”《南華早報》報道説。
而在受災最為嚴重的北川縣,1000個失去頭孩的家庭中有1006名新生兒降生。
地震發生後,來自北川縣禹裏鄉的兩名羌族嬰兒得到精心護理。
10年後,更多的人希望撕掉“地震”標簽,他們不想再談論那場災難。
“我活著就夠了,無論有沒有腿都不重要。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張春梅,這個在地震中失去雙腿但10年後仍成為一名游泳運動員的女孩對《南華早報》説。
10年之後,“可樂男孩”也變成了現實——在本週一篇報道中,馬來西亞《星報》講述了當年的“可樂男孩”一路長大、讀書並最終進入位於上海的可樂博物館工作的故事。
“可樂男孩”近照
我們相信,還有無數的故事。
10年裏,從那場災難走出來的每一個人,每一棵樹,每一個家庭,每一座山與河流,都是驚心動魄的傳奇。
只是他們已經不再訴説。
因為,説到底,沒有什麼比平凡的、沒有什麼好講的人生,更幸福的了。
10年了,汶川安好,你呢?
北川老縣城地震廢墟上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