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時間轉回到2011年6月28日的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三灶鎮,不少當地幹部群眾冒著濛濛細雨一大早來到林偉民紀念廣場,只為共同見證林偉民銅像被正式揭幕的一刻。銅像神情肅穆,拄杖遠望,注視著腳下這片曾經養育他的土地,似乎更在眺望著理想中的那個富強美麗的新中國。儘管林偉民故去已近一個世紀,但他的家鄉人民卻一刻也不曾忘記這位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奔走奮鬥過的先驅。
林偉民(油畫肖像) 新華社發
林偉民,生於1887年,廣東香山三灶島(今珠海市)人,出身於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困,林偉民成年後即到香港謀生,在外國資本家的輪船上做工,備受壓迫和歧視,逐漸萌發了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思想,曾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活動。在歐美工人運動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鼓舞下,林偉民與蘇兆徵等在海員中進行宣傳發動,于1921年3月在香港成立“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簡稱香港海員工會)。這也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現代産業工會之一。
從1921年9月起,在資方對於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及反對包工頭剝削等要求持續置之不理的情況下,香港海員們忍無可忍,在林偉民、蘇兆徵等帶領下,于翌年1月12日舉行大罷工。罷工爆發後,蘇兆徵等率領罷工的兩萬餘人返回廣州,林偉民則暫留香港,負責談判交涉,同時組織“防護破壞罷工隊”,維護罷工工人利益。
罷工初期,面對香港華民政務司夏理德等人先行復工然後磋商解決辦法的託詞,林偉民當場嚴詞駁斥,挫敗其陰謀。香港當局見高壓政策無效,改用“調停”“談判”等手法,要求罷工海員派代表進行談判。林偉民作為代表之一,在談判過程中立場堅定,多次揭穿對方陰謀,對雙方最終達成協定以及罷工的勝利結束居功至偉。1922年5月,林偉民和蘇兆徵等人代表香港海員工會出席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並在會後受香港海員工會的委託前往上海,指導上海海員建立統一的工會組織。
1924年,林偉民在蘇聯出席國際運輸工人代表大會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並在隨後擔任了中共廣東區委委員、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書記等職務。1925年6月,為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反帝運動,在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等人的大力支援下,林偉民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和領導了省港大罷工。1927年9月,林偉民因病逝世于廣州,時年40歲。
如今,在林偉民紀念廣場一側,珠海市還建起了林偉民與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史跡陳列館。每到節假日,都有不少人來到這裡,了解這位工運先驅的奮鬥歷程,感受革命先輩創業的艱辛。在陳列館,市民林鎮藝向記者表示,自己會以這位家鄉走出來的先賢為榜樣,用自己的奮鬥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忠耀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