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拜城縣溫巴什鄉巴扎上,帕力旦 ·吾守爾正在售花。

新疆日報訊(記者晁瑾 通訊員怡衛東攝影報道)“今天賣花又進賬兩千多元。”4月20日晚上,在拜城縣察爾齊鎮喀依庫拉克村,剛從溫宿縣趕完巴扎回到家的帕力旦正在和丈夫、兒子一起清點當日的收入。

5年前,帕力旦 ·吾守爾一家6口還住在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裏,年收入不到1萬元,生活過得緊緊巴巴的;如今,帕力旦一家年收入超過了5萬元,生活發生了大變樣:院子裏整齊擺放著三角梅、蝴蝶蘭和玫瑰等花卉,屋內有衛生間,貼著白色的瓷磚,有沖水馬桶,還能洗澡。家裏現代化的電器基本齊全。這一切的變化都和她家後院大棚裏種的花有著緊密的聯繫。

2013年,從小喜歡種花養花的帕力旦,看著一院子自己栽種的花,心裏盤算著要是這些能賣成錢該有多好。於是一天,她騎著三輪車,載著20余盆花到巴扎售賣,沒有想到的是,不到兩個小時就賣了300多元,帕力旦第一次嘗到了花的“甜蜜”。

於是,帕力旦決定在賣花上“下點功夫”。“趕巴扎最遠的地方是阿克蘇市和溫宿縣,有時候每週都去一趟,早上7時,別人還在睡覺我就出發了,晚上12時,村裏的人都睡了我才回來。”帕力旦説,自己並不覺得辛苦。

第一年,帕力旦賣花凈賺1萬多元。由於她的花是在室外栽種,所以種植的品種有限,而且花開的時候,別人家的也開了,所以賣不上好價錢。帕力旦和丈夫商量後,把家裏3萬多元的積蓄全部拿出來,搭建了一個不到30平方米的木質花卉大棚,還從烏魯木齊購買了許多新品種花苗,進行錯季培育。

有了大棚後,帕力旦每次拿到巴扎的花有許多別人沒有的品種。“錯季的花比別家的賣相好,賣得比以前快多了。”大棚養殖花卉的成功,讓帕力旦開心極了。

生意越做越好,大棚裏的花卉供不應求,需要擴大培育規模。

2016年,帕力旦利用當地婦聯扶貧項目貼息貸款3.8萬元,加上自己的積蓄,把大棚改擴建成了兩個,共計300多平方米。她還買了一輛3萬元的小貨車用於運輸花卉。

如今,帕力旦一週要趕五六個巴扎,每次趕巴扎能賣1500元到2000元。“有錢掙,心勁也大,都感覺不到累。”帕力旦説,當年年底她就把貸款還了,還掙了2萬多元。

現在,帕力旦家的大棚裏有20多種花,總價值10多萬元,其中60%的花是她自己培育的,40%是從烏魯木齊和阿克蘇等地購進的。今年4月初,帕力旦還從廣州以每株1元的價格購買了1萬株玫瑰花苗,預計八九月份就能出售了。

帕力旦雇了村裏的5個貧困戶來管理大棚,給他們每人每年支付近6000元的工資。去掉付給村民的工資和養花成本,現在帕力旦每年靠賣花可以賺5萬多元。

“幸福的生活靠雙手創造,雖然有時候很累,但很滿足。”帕力旦説,“以後我會更加努力,要多幫助周圍的貧困村民,讓幸福像花兒一樣開在我們大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