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新,一位充盈著“工匠精神”的建築人,因為專注、堅守,因為嚴謹、創新,因為忠誠、奉獻,這個名字是那麼熠熠生輝,那麼鮮明地鐫刻在一座座直上雲端的高樓中。他從一名測量員,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工匠、金牌工程師和世界一流的鋼結構專家,書寫了普通員工愛崗敬業、崗位成才的精彩篇章。

陸建新

  陸建新

親歷中國超高層鋼結構從無到有

1982年,18歲的陸建新中專畢業,來到中建。他先是在深圳國貿大廈當測量員,親歷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1984年,他來到中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大廈——深圳發展中心項目。投標前,西方一些企業志在必得,因為中國企業沒有任何超高層鋼結構建設經驗,但最後還是我們中標了。當時香港有家落標的企業説,你們就等著第二座比薩斜塔出現吧!這句話對陸建新的刺激很大,因為垂直度要靠測量員保證。他暗暗較勁,咬緊牙關完成了任務。發展中心大廈至今仍昂首挺立在深圳街頭。

1984年,陸建新在深圳發展中心項目從事工程測量

  1984年,陸建新在深圳發展中心項目從事工程測量

1994年,他擔任地王大廈項目測量負責人。沒有先例可以借鑒,他只能自己反覆鑽研,最終摸索出小棱鏡配全站儀等測量方法,將大樓整體垂直度控制在美國標準允許偏差的1/3,為中國超高層鋼結構建設樹立了標桿。

當時地王大廈的建設條件非常艱苦。高空作業還沒有完備的安全保護措施,他需要經常淩空走在巴掌寬的鋼樑上,相當於在數百米的高空過獨木橋。總之,無論多麼困難,他都要獲取準確、完整的測量數據。有一天,一位年邁的女專家到頂層觀摩,看到陸建新站在最週邊的一根鋼樑上進行測量作業,腳下是萬丈深淵,感動得留下了淚水。她不敢驚動陸建新,只好無聲地揮手,直到被陸建新察覺。

他在測量崗位上一幹就是14年,崗位雖然平凡,他卻十分用心。徒弟評價説,“這些萬丈高樓都是師父在1毫米的精度上積累起來的”。

超越 為人所不能為

“為人所不能為,既要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職業態度,也要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極致追求。” 這是他36年的工作寫照,更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項目,他帶領團隊化解10項“業界第一次”難題;在廣州西塔,他和夥伴們創造了“兩天一層”的世界超高層建築建設最快紀錄。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他也遇到了一次嚴峻的挑戰。

平安大廈使用的四台大型動臂式塔吊,須附著在井筒的外壁上,並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這一做法當時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為了確保這四個龐然大物安全地附著,同時又穩又快地“攀岩”,陸建新每天不思茶飯,反覆組織頭腦風暴和研討論證。在數個月的時間裏,逢人就説塔吊,好比“祥林嫂”。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與團隊攻克了這項世界級難題,研發了“懸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統及其週轉使用方法”。4台塔吊不僅穩穩地附著在井筒的外壁上,而且每次爬升都比傳統方式快3-4天,25次爬升為項目節省工期多達96天,取得直接經濟效益7680萬元。這項技術在國內其他超高層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並最終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

堅守 36年奉獻基層

在時代劇變的背景下,還要不要講奉獻講犧牲?陸建新認為,“每個行業都有奉獻和犧牲,都有大批努力工作默默無聞的勞動者”。

陸建新

  陸建新

每天到項目比規定時間早半小時,每天都要到工地現場巡查,每週一6點50分組織勞務隊伍開安全晨會,不管春夏秋冬,颳風下雨,他數十年如一日。

論資歷,陸建新可以進更高的管理層,可以在寫字樓辦公,但他卻始終堅守在建設一線。也曾經有其他企業多次以數百萬年薪請陸建新去,他都婉言謝絕了。他説,“每個人都要有感恩之心。我是一個農民的孩子,當年分配到中建工作,全家開心不已,更沒想到的是,我能參與這麼多地標的建設。這麼多年,是中建培養了我,成就了我。”

陸建新唯一的遺憾是對不起父母和妻女。由於長期南征北戰,與家人聚少離多。在上海環球項目期間,讀初中的女兒因洗澡摔跤骨折,每天由媽媽背著上下5層樓。女兒哭著給陸建新打電話,説“媽媽背我很吃力,爸爸,你能不能調回深圳工作?”陸建新的眼眶濕潤了,但他只能對女兒説對不起,對妻子説對不起,並請妻子多受點累。

36年,3600米建築鋼結構建設總高度,數字可以總結他過往的成績,卻無法詮釋一萬多個日夜的一線堅守、千百次難題的不懈探索。(素材來源:中國建築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