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春天的羅布林卡松柏成蔭,花開滿園。迎著朝陽,伴著余暉,送走一個個寒來暑往,久米次成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1個年頭。身邊的同事總説,久米次成是羅布林卡管理處的一個寶貝。對於這個稱呼,久米次成總是刻意去回避,讓大家以後不要再這麼叫了。近日,記者走進羅布林卡,探尋這位“西藏工匠”背後的故事。
羅布林卡意為 “寶貝園林”,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1995年西藏羅布林卡管理處成立,兩年後,久米次成來到了這裡,從此開啟了文物保護工作的生涯。
工作至今,令久米次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2006年參與了素有“佛教熊貓”之稱的貝葉經修復工作。貝葉經是一種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西藏現存的貝葉經源於古代印度,在內容上與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關係密不可分,基本涵蓋了藏族傳統的“大小十明”文化,是研究佛教史、佛教翻譯史、科技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主要成書于西元8世紀至14世紀之間。由於西藏氣候乾燥,加上獨特的保護方法和強烈的保護意識,西藏的貝葉經有著較高的保存完整度。現在存世的不足千部的貝葉經中,西藏佔六至八成左右。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貝葉經寫本(包括部分紙質梵文、藏文轉寫本)共1000多個函(種),近6萬葉。
圖為久米次成在驗看經書。
由於貝葉經的稀有性,再加上多為梵文書寫,真正認識、了解貝葉經的人屈指可數。當貝葉經保護小組看到久米次成寫了一本關於貝葉經歷史的書籍時,就來羅布林卡找到了他。久米次成對於文物修復有一定的經驗,在此之前也系統學習過梵文。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一些尋找到的貝葉經發黴、蟲蛀、腐爛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貝葉經的頁碼與傳統經書有所區別等原因,修復的挑戰是巨大的。
貝葉經的修復工作包括尋找、整理、影印、拼接和編目等步驟,影印和拼接工作往往同時進行。在拼接工作中,久米次成首次將用於佛像修復的傳統膠水用到貝葉經修復上,變縫為粘,做到了真正意義的無損修復。
梵文難度較大,很多字體需要一一辨認,並通過許多資料旁證。為了更好地完成貝葉經修復工作,久米次成精研十余種梵文,針對梵藏翻譯中有疑問的地方,他和貝葉經保護小組的其他專家們會寫入調研報告,以便引起後人重視。貝葉經的保護遵循著 “登門驗收、就地影印”的原則,不放過每一片貝葉甚至殘片,逐一進行原件影印,整理編目和建檔。
6年的時間,久米次成和其他專家根據藏、漢、英多種文獻中有關貝葉經流傳、梵藏譯經活動及譯師足跡的記載,在西藏自治區全區41個縣的寺廟、遺址和不計其數的民眾家中進行全方位普查,總行程達1.7萬公里。
圖為久米次成在書寫梵文書法。
此外,久米次成還承擔了梵文貝葉經新編目錄、復編目錄和終編目錄定本工作的全過程;參與編撰了《關於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方案與實施辦法》《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管理辦法》,為圓滿完成西藏貝葉經保護工作階段性任務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文物保護人員,久米次成始終秉承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2001年至2005年參與羅布林卡文物修繕工作期間,承擔了新造裝藏主軸68枝梵文書寫的重大任務,久米次成嚴謹考察資料,加班加點完成了多部藏文文獻的修繕任務。
圖為久米次成向記者展示書法作品。
每項工作的出色完成,靠的不僅僅是久米次成嚴謹的工作態度,還依賴於他深厚的文化功底。畢業于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他,精通藏梵文,酷愛書法。作為西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的久米次成,其藏梵文書法在各地市珍藏達數百幅,先後榮獲全國和西藏的多種獎項。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藏文化,久米次成開始免費義務收徒教授藏文書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0多名學生,遍佈西藏各地,有的學生已經成長為老師,開始了自己的藏文化傳承之路。
西藏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久米次成有著豐富的文物保護修復經驗,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著一顆傳承優秀藏文化之心,彰顯了一名“西藏工匠”的獨特魅力,是名副其實的“寶貝”。(中國西藏網 圖、文/趙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