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村民猶疑,劉開昌心裏著急,便自掏腰包買來香稻種子、有機肥料,免費向社員發放,建起了100畝有機水稻示範基地。不出一年,收穫的水稻以每斤1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
不到10年,草壩村有機香稻、有機油菜、有機黃金梨等産業,搞得紅紅火火;“朱鹮湖”牌有機産品,還賣到了國外。如今,482戶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2017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5萬元。
春日的傍晚,走進草壩村朱鹮湖梨果採摘園,見滿目蔥蘢,黃金梨樹上嫩綠的春芽披著金色霞光。村民王建紅穿梭在果園裏,正忙著擺弄黏蟲板,“現在不打農藥,不用殺蟲劑。環境好了,果子品質更高。”説話間,一群歸巢的朱鹮迎著夕陽,從村莊上空掠過。
在洋縣,除草都是靠人工,除蟲嚴格要求使用純自然的生物製劑或物理方法。在草壩村,除蟲就主要依靠黏蟲板、除蟲燈等物理方法。
水碧天藍,梨香鹮舞,地處淺山丘陵地帶的草壩村,如今是“村前米糧川,村後花果山,村內大花園”。説起10年轉型路,劉開昌很自豪:“好山好水好心情,生態也能富百姓。”
一種思路:生態蘊生機
草壩村的堅守與轉變,正是洋縣發展路徑的一個縮影。
為保護朱鹮,這個秦巴山區貧困縣限制工業,發展可謂是難上加難。而今,洋縣三十余載默默付出中積累起的“綠色存量”,正釋放出強大的“經濟增量”。
“我們不吃虧,生態好就是大資源。”在洋縣縣委書記胡瑞安看來,“朱鹮保護,已培育出有機産業的肥水沃土。”
從2011年起,洋縣全面吹響發展有機産業的號角。財政並不寬裕的洋縣,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龍頭企業,打造有機品牌。
“讓耕者獲利,讓食者安心。今天的洋縣,要守護生態,也要貢獻綠色有機食品。”洋縣有機産業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天剛説,破題之舉,便是上演“黑色傳奇”。數千年來,洋縣黑米種植遠近聞名,如今,以有機黑米為原料的黑米酒、黑米醋、黑谷巧克力,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洋縣,有機産品不愁賣。”走進陜西朱鹮黑米酒業公司,釀酒師王師傅打趣道,“大家都説,洋縣的食品吃著放心,因為有挑剔的朱鹮幫忙‘把關’呢。”
放心不放心,不光是朱鹮説了算。“通過追溯體系,消費者能查出這杯黑米酒的原料來自哪塊田野、出自哪位農民之手。”公司負責人隋兆華手握酒杯,頗為自豪,“還能查出是晌午還是傍晚進入生産線,又在何時運出工廠。”
目前,洋縣有機産品認證達14大類76種,認證面積13.2萬畝,認證産量3.36萬噸,總産值9.66億元;截至2017年底,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9695元,較2011年翻了一番。更可喜的是,縣域産業鏈已初步完善。
“三十余載珍禽守護,‘朱鹮’和‘有機’,已成為洋縣最耀眼的兩張名片。”李天剛感慨,“生態‘後發優勢’,終換‘産業先機’。對於百姓的默默守護,這些‘空中精靈’在37年後,給予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