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可殺死癌症”的新藥“溶瘤病毒M1”研究再獲重大進展。

記者24日獲悉,日前,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團隊新發現能預判溶瘤病毒M1療效的多種生物標誌物,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建立了溶瘤病毒個體化精準治療技術體系。顏光美透露,目前其團隊已經製備出可以應用於臨床使用的溶瘤病毒M1凍乾粉針製劑,並已簽約啟動第三方安全性評價,預計今年年底前申報臨床試驗。這也意味著,備受期待的溶瘤病毒M1離臨床應用只有一步之遙。

據介紹,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年1月和4月先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病毒學雜誌》和《自然通訊》上。

發現病毒M1能殺癌細胞,還很安全

溶瘤病毒是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M1病毒是其中之一。2014年,顏光美的實驗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溶瘤病毒M1具有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特性。這種在海南蚊蟲中發現的病毒,被該團隊證實,可以鑽入癌細胞內,通過裂解方式殺傷腫瘤細胞,“以毒攻毒”。相關研究論文于當年10月2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接下來幾年,顏光美團隊致力於M1抗癌新藥研究,不斷取得突破:2016年在猴子身上證實了M1病毒的安全性;2017年發現與一種抗癌藥物聯用能讓M1增效3600倍。

顏光美表示:“跨過了技術門檻,10公里的路走了一半。”

突破M1療效好不好,看它們就知道

如今,不到一年時間,團隊再次取得新突破。這一次,他們找到了細胞中能夠預判溶瘤病毒M1療效的3種生物標誌物: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未折疊蛋白反應通路功能蛋白(IRE1α)

以及膽固醇代謝相關通路功能蛋白(RHOQ)。研究人員發現,敲除這三種蛋白中的任何一種,M1的溶瘤效應都會增強。

顏光美説,這三種蛋白質猶如細胞對抗M1病毒的“盾牌”,能阻擋M1的入侵和繁殖。可對於腫瘤細胞,這些“盾牌”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種類的相對缺失,任何一塊的缺失都能使M1“乘虛而入”,從而在腫瘤細胞內複製繁殖並最終殺傷腫瘤細胞。

“這其實給M1造成了靶向機制。”團隊用腦癌細胞和組織做實驗發現,腦癌的惡性升級和IRE1α呈負相關,“惡性級別越高的腦癌,IRE1α的水準就越低,未來用M1治療的機會就會越大。”顏光美説。

驗證標誌物符合度篩選,鼻咽癌最高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發現,團隊對1050名患者的病理標本進行了篩選,涵蓋10種高發癌症。“篩查的方法是,在這些臨床腫瘤標本上檢測其中一種生物標誌物ZAP,發現在鼻咽癌、肝癌、胃癌、腸癌等多種高發難治的惡性腫瘤中,廣泛存在低表達。”其中,被稱為“廣東癌”的鼻咽癌最為突出,生物標誌物ZAP符合度高達70%,這也提示著,這些患者很可能適用於M1治療,未來M1治療或為終末期或者復發的鼻咽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

除了ZAP,研究團隊也對部分標本做了另外兩種生物標誌物(IRE1α和RHOQ)的檢測。最終發現:三個生物標誌物中的任何一個低表達,都適用於M1治療。這也意味著,M1治療將讓更多患者受益,且實現個體化精準療法。顏光美説,未來他們會做成整合3種生物標誌物的聯合診斷試劑盒,方便臨床快速檢測。

前景如進展順利,明年有望臨床試驗

一般的腫瘤藥物都存在耐藥風險,M1能否倖免呢?顏光美坦言,需要進入臨床後用數據證明。

不過他表示,溶瘤病毒M1與其他抗癌藥存在根本區別:它能夠主動地、選擇性地殺死腫瘤細胞,同時也可以激活患者身體內的抗腫瘤免疫系統。“這是目前其他抗癌方式無法同時兼備的”。

那麼,M1抗癌新藥真正用於臨床,還要多久?記者了解到,目前顏光美團隊已經製備出可臨床使用的溶瘤病毒M1凍乾粉針製劑,並於今年3月27日簽約啟動對溶瘤病毒M1的第三方安全性評價,順利通過後,預計今年年底將申報臨床試驗,“期待2019年年底前把一期臨床試驗做出來,可以説,現在離M1抗癌新藥用於患者身上,只有一步之遙了。”顏光美充滿期待地説。(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