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西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五分廠數控加工中心高級技師。17歲投身軍工製造以來,憑藉著對技術工作的熱愛和心中難以割捨的兵工情懷,他刻苦鑽研技術,潛心於工藝革新,先後成功完成多種特種裝備産品核心零部件的生産任務,成為一名真正的“兵器大工匠”。

  “只有喜歡,才能幹好幹精”

1986年進入西北工業集團後,父親成為他的第一任師傅。“那時候白天在車間跟著父親學數控設備操作技能,晚上回家自學英文專業資料。”朱力回憶,“剛開始時,很多專業詞彙都看不懂,我就翻字典,連續查個幾十遍自然就會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勤奮愛學的朱力很快在工作中嶄露頭角,在車間挑起了大梁,在技術大賽中也屢屢獲獎,逐漸成為技術骨幹。34歲時,他被聘為首批“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39歲時獲“全國技術能手”榮譽,43歲時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在生産過程中,他還大膽進行工藝創效和技能創新,攻克了許多特種裝備産品精密零件加工的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某重點産品品質改進優化項目中的尾翼穩定器翼面零件攻關中,他作為攻關組組長,帶領團隊採用全新工藝加工方法,重新設計夾具,有效解決了零件加工變形問題,産品合格率由30%提高到了90%以上,當年創效60多萬元。

據統計,他主持的技術攻關和技能創新達到180余項,通過改良工藝增效約1000余萬元。“對於技能工作,只有喜歡,才會絞盡腦汁地去琢磨怎麼把活幹好幹精。”朱力説,“自己一心就是想著把鐵疙瘩變成各式各樣的零部件,看到自己親手製造的合格産品,心裏就充滿著成就感”。

  “道技合一”

上世紀90年代,軍工企業遭遇經營困難,有時甚至發不了工資,一些技能人員離職跳槽。因為技能高超,當時有多家國內外企業以高薪聘請朱力,但他都拒絕了。他説:“兵器就是我的根!”

“我是喝著兵工的水、吃著兵工的飯長大的,兵工事業成就了我,我願意在這塊父母曾經戰鬥過的熱土上繼續接力奮鬥。”朱力説。朱力的父母是西北工業集團的第一代創業者,作為第二代兵工人的他,骨子裏有著一份對兵工事業的尊崇。他的這份感情,也深深影響了身邊的人。

今年36歲的孫軍平是朱力帶的第二代徒弟,已經成長為公司的業務骨幹,被評為陜西省技術狀元。“師傅剛帶我時就反覆教導我,幹技術一定要踐行‘道技合一,以德為先’理念,做事先做人。”孫軍平告訴記者。

在朱力看來,幹兵工事業,技術上要“專注執著,追求卓越”,還要從內心忠誠于兵工事業,始終堅守“精加出精品,精品鑄國防”的情懷,對得起企業的培養。

2009年,國家舉行國慶60週年盛大閱兵儀式。“看到自己親手製造的先進軍事裝備向祖國和全國人民呈現,我們兵工人的心情格外激動。”朱力告訴記者,“當時心裏別提多高興了,特別自豪”。

  “桃李滿天下”

2009年7月,20歲的趙喜濤進入朱力所在的零件加工五分廠。“第一次進車間,我在門口的宣傳板上看到朱力前輩的介紹,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技術。”趙喜濤説,後來幸運的成為朱力大師的徒弟,得到他的言傳身教,個人技能水準提高很快。

2017年,趙喜濤獲得陜西省國防系統數控大賽加工中心第一名,獲陜西省技術能手稱號。2013年,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的他也開始收徒培養。2016年,他的徒弟秦歡在全國數控技能大賽陜西省比賽中獲得第4名。

在第四屆全國技能大賽陜西省賽區選拔賽中,朱力的徒弟李振宇、孫軍平、郭磊、張彬等四人一次性包攬了陜西省4個工種的大賽狀元,成為業界一段佳話。

“朱力個人技能水準很高,對工作始終保持專注,追求精益求精。”西北工業集團公司李良董事長告訴記者,朱力還帶出來一支好隊伍,特別是成立工作室,系統、規範地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

2013年,公司成立了“朱力工作室”,將“攻難關、創效益,促革新、重交流,傳技藝、育人才”作為工作定位,將工藝技術團隊、技能團隊作為工作室的強大支撐,形成“工藝+技能”協同創新的工作模式。

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朱力以工作室為平臺,探索形成了“一主兩翼”的人才培養模式。“一主”,就是以“導師帶徒”為主線,進行人才梯隊建設的頂層設計;“兩翼”,就是以攻關項目來歷練提高職工的技能水準,以踐行“忠誠專注、追求卓越”工匠精神來凝聚智慧力量、體現自身價值。

據介紹,朱力親自培養出來的徒弟已經超過20人,不少人還獲得“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陜西省首席技師”、“陜西省勞動模範”、“陜西省技術狀元”等榮譽,成為一支高素質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