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央廣網北京4月12日消息(記者王曉蕾)“快看!車來啦!”當一排排接受檢閱的裝備車緩緩駛過天安門時,王保森和同事們正守在電視機前。“這些車上的液壓系統大部分都是我們團隊生産研發的。”每當説起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這位在工廠車間30多年的“老兵”總是難掩自豪。
王保森是中國航太科工二院699廠的車削加工技術帶頭人,因為在導彈部分零部件組件以及裝卸車上,需要大量應用該種技術,所以,王保森總是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給導彈安家”,“我們負責給導彈穿上外套、裝上支架,使它能夠更便捷、精密地裝卸,為成功發射提供保障。”
“手藝人”王保森展示加工零件
從業30餘年零品質事故,産品交檢合格率100%。面對著“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首席技師”等稱號,王保森説他其實就是個“手藝人”。
“車工不磨刀、手藝沒學到”
穿過一排排正在作業的機器,在699廠車間最裏面有一個單獨的房間,沒有數字化儀器和數控設備,只有整齊排列地8台砂輪機。
廠房越來越大、機器越來越智慧,只有這幾台機器還是一如王保森30年前剛進廠時那樣。
磨制好的刀具
“把這些都磨了。”來到車間的第一天,帶王保森的工廠師傅便丟給他一大把車刀。15釐米長、小拇指一般粗的鐵棒,需要在砂輪機上打磨成需要的角度和粗細。打磨好後,師傅提出問題,他再切掉完成的一截重新磨,如此反覆。
“我當時部隊剛轉業,只是想著能儘快熟悉業務,所以車間師傅讓我做什麼,我就老老實實幹。”6個月的時間,王保森就這樣磨了上百根車刀,進行了上萬次修整。
“他以後就是你師父了。”六個月後,帶他入廠的師傅指著旁邊一位老師傅對王保森説著。這時他才注意到,這位“突然出現”的師父就是這段時間總在他身後轉悠,卻從沒説過一句話的那個人。“師父開始都不露面,先要觀察你半年,看看你有沒有悟性,有沒有耐心坐得住板凳。”
王保森所從事的車削加工,簡單來説是利用毛坯材料的快速自轉運動和刀具的直線運動,來改變其形狀和尺寸,把它加工成符合圖紙要求的零件。因為所用毛坯根據需求相對固定,所以零件加工成敗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刀具的選取。
“這就是一個標準的車刀。”王保森在給記者展示用法的時候,很快便磨好了一個基礎刀具,“這裡每一個角都有固定角度和方向,‘差之毫釐’,做出來零件的精密度就會‘失之千里’。”“車工不磨刀、手藝沒學到”,早已成了別人師父的王保森,還一直記得當年他師父説過的句話。
王保森正在磨制刀具
隨著技術迭代,現在市場上的刀具品種五花八門,基本可以滿足大多數零件加工需求,這間小小的磨刀室也就沒有以前這麼熱鬧了。“市場可以滿足標準化,但很多特需還是需要人的經驗。”直到今天,王保森還是要求徒弟們定期去磨磨刀,“這是我們車工的根本和基礎,到什麼時候也不能丟。”
第一個會操作數控設備的工人
離磨刀室不遠,一台看起來有些“老舊”的數控車床正在作業,這是2003年699廠購買的第一台數控設備,王保森是當年第一位會操作它的工人。
第一台數控機床到699廠時,沒有人知道這臺“龐然大物”該如何操作。廠家交付使用時,只給王保森臨時培訓了3天。“我真是一點也沒聽懂。”用了幾十年手動操作的他,對於這種數控設備一頭霧水。無奈之下的他直接讓數控廠家編寫了幾個常用零件程式,回去後拿著零件對著程式一個代碼一個代碼的研究。
電腦編程零基礎,王保森在工作之餘便整日泡在機器旁,對照著説明書一點一點研究。遇到不懂的就去請教技術專家或是搜尋相關的專業書籍。“工人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在他眼中磨刀就是打牢地基,學習創新就是不斷把大樓壘高加固。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王保森就已經成了當年廠裏的“數控專家”。“只要是市面上有的車床,不論型號、廠家,我都能用它加工出合格産品。”在屬於自己的領域中,他總是顯得很自信。
王保森指導年輕工人操作數控設備
這種自信來源於常年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積累起的經驗。從研究專業書籍、論文開始學習,到現在王保森自己也發表了很多論文。“我們研製導彈、試製導彈時,好不容易摸出的幾個竅門,要趁著‘熱乎勁兒’記下來,教徒弟時也能用得上!”
有一年,他從事的套類、筒類零件加工特別多,發現繁瑣冗長的裝卡過程非常制約效率,而以孔定位卻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他將自己加工這類零件的經驗總結出來,寫出了《雙向快速定位芯軸》一文。現在,這篇論文是該廠這類産品加工的“寶書”,初級工研讀後,就能很快掌握裝卡、操作的訣竅,實現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的雙提升。
從未誇獎過徒弟的嚴師
已經離開生産一線轉入“後方”的王保森在2015年組建了“王保森創新工作室”,以培養高技能人才、解決重要工藝技術難題為主要任務。“打破傳統師父只傳授技能給徒弟的模式,把師父們的經驗和技能共用,傳授給更多的年輕工人們”,王保森説希望工作室能夠為高技術人才提供“一片熱土”。
這雖然聽起來是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但是像今天這樣,大家聚到桌子前一起聊工作的時候卻很少,“往往是一個電話,大家都聚集到廠房,哪有技術上的難點,實際上手操作,問題很快就會解決。”
王保森喜歡到一線跟年輕工人們探討業務
坐不住的王保森每天仍會到廠房裏走幾圈。平時有些沉默寡言的他,每次到車間都會跟年輕的技術工人們有聊不完的話。王保森説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交流。“他們思維活躍、點子多、有熱情。”
而在徒弟們眼裏,王保森一直都是一位嚴師。“他好像從來都沒有讚許過我”,在大弟子劉朝輝的印象裏,不管是他得了全國大獎、還是技能獎章,回來後王保森對他都只有一句話:“趕緊學習去。”
劉朝輝説他的成長一直伴隨著師父的“罵聲”。“理論色彩太多,先去磨刀吧。”當剛拜師的劉朝輝發揮所學,編制了一段數控程式展示給師父看時,王保森的話瞬間就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他編寫不是不好,而是缺少實戰經驗,心性也不夠穩。”
“師父私底下可誇著他們呢。”身邊的老師傅對記者説到,還不都是怕他們驕傲。“看到徒弟有出息,我心裏是高興。”王保森的表達方式是在技術上不斷給徒弟們“挖坑”。“要經常讓他們遇到點困難,這樣才能自己琢磨、進步。”
“教徒弟就像放風箏要有松有緊,既要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又不能跑偏,更不能斷線。”王保森説,為師育人、薪火相傳,是他至死都不能放下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