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深圳4月12日電(記者 張瑞宇)從落後的設計和生産能力到船舶完成量、新接船舶訂單、手持船舶訂單等三大指標實現連續四年世界第一,我國的造船業自新世紀以來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第一艘國産航空母艦下水,FPSO、LNG、LPG船、萬箱級集裝箱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船陸續交付使用,標誌著中國造船技術水準已居世界前列。而這樣的進步的背後,是一個個恪盡職守、勇於創新和孜孜不倦的造船業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電焊班帶頭人陳慶城就是其中的一位。
陳慶城在講述自己的工作情況。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瑞宇攝
陳慶城與其他工人合照(右一為陳慶城)。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瑞宇攝
陳慶城出生於廣東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作為家中兄弟姊妹的大哥,他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選擇學習技術這條路,以優秀的成績考上廣船技校並在畢業之後進入廣船國際成為一名電焊工。2014年他登上了全國勞動者最高榮譽領獎臺,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976年出生的陳慶城,用個人工作經歷證明“技能可以改變命運”。
勤奮好學 惡劣環境中突破自我
陳慶城在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所取的的成績和自己勤奮好學的品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學生時代的陳慶城,遇到學不明白的知識點或沒有掌握好的技術,都會追著老師問,然後自己反覆練習直到熟練掌握。
陳慶城告訴記者,自己在剛開始接觸仰對接焊技術的時候,“蹲”的基本功不紮實,焊接效果不佳,自己就強迫自己每天比別人多蹲上兩個小時,再苦再累也要堅持,持續兩個月後,終於克服了仰對接焊時手抖的問題。
“剛工作時,電焊火花有時候會從衣領處掉到肚子、脖子上,被燙傷非常普遍,疼也沒辦法。同時,因為焊接需要專心致志地進行操作,有時候衣服被燙到,甚至著火了自己都沒意識到。”陳慶城説。隨著接焊技術日漸純熟,陳慶城説被燙傷的情況已經幾乎不會發生了,新來的工人仍存在這種情況,但在安全保障上與之前相比已有較大進步。
據陳慶城介紹,在工作中,每當他學到一些實操技術後,他會再回過頭來學習焊接理論,而如果遇到了實操中的問題,就一定當天晚上會從書中找到理論來解決問題。為加深記憶,陳慶城每天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兒”,上面記錄著他遇到的每一個不懂的問題和答案,以及操作中焊接角度、電流、焊接參數等,平日閒時會進行翻閱溫習,以便完全掌握。
求實創新 重效率更重品質
在陳慶城看來,只有具有品質保障,才能有效率,而沒有技術就沒有品質。“做産品品質要做好,自己要對得起,過得了自己這一關,就像自己買東西一樣,差的肯定是不會去買的。”陳慶城説。
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瑞宇攝
採訪中,陳慶城向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船體焊接是造船工程中的重要環節,沒有先進的船體焊接工藝就無法保證船的品質。而他在工作中發現,傳統的半自動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都可以用效率更高的自動垂直氣墊焊來取代,用此技術進行的立焊縫不僅能擁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品質,而且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會有所減輕。
但當時垂直氣墊焊屬於剛剛起步的高新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焊接品質較差。
“當時每天都急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絲毫不敢懈怠。”陳慶城説。經過不懈努力,陳慶城帶領著徒弟們克服一個個技術難關,最終將垂直氣墊焊品質提高了好幾個檔次,X光拍片結果也幾乎100%達到要求,工作效率因此提高了數倍。
此外,陳慶城還編寫了《垂直氣墊焊作業指導書》,為這項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憑藉著這項創新,陳慶城獲得了“廣州市職工技術能手”的榮譽稱號。
陳慶城在演示焊接操作。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瑞宇攝
傳道解惑 打造焊接精英團隊
目前,陳慶城在工作之餘將精力主要用在傳道解惑,培養焊接精英上面。他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對他人的幫助,打造出更多的焊接精英團隊。此前他所帶領的電焊班被中船集團公司評為“十佳優秀人才團隊”。2013年他牽頭成立的技能大師培訓工作室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成員來自五湖四海。
在培養人才方面,陳慶城稱,以自己帶徒弟的經驗來説,電焊技術要學的精,至少需要3年到5年時間。學習3年到5年之後,這項技能操作手法、力度等就基本定型了,再改變比較難,需要下費大力氣。
作為焊接高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陳慶城坦言,現在的80、90後獨生子女多,普遍印象裏覺得學習電焊專業不好,願意從事一線電焊工作的年輕人較少。他表示,電焊工作比較苦、比較累,適合實在、踏實、有心的年輕人從事。
“在技校推廣電焊專業,可能能改變目前人才匱乏的情況。另外,適當改善電焊工工作的環境,降低勞動強度,對人才來講也能産生一定吸引力。目前,國家有關政策都有説提高工人待遇。學好技術很重要。”陳慶城説。